秋蟬,是秋天的使者,也是時光的吟唱者。當第一縷秋風悄然拂過,秋蟬便開始了它的演奏。在泛黃的樹葉間,在寂靜的角落里,那一聲聲清脆而又帶著些許滄桑的鳴叫,仿佛在訴說著夏日的故事,又似在感嘆著時光的流轉。
秋蟬鳴秋意,十首有關秋蟬的詩詞,奏響著秋天的樂章!
![]()
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其三)秋蟬
唐-駱賓王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暫安。
隱榆非諫楚,噪柳異悲潘。
分形妝薄鬢,鏤影飾危冠。
自憐疏影斷,寒林夕吹寒。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暫安。” 首句點明時節已至深秋,給人一種時光匆匆之感。秋蟬在此時只能暫棲于一枝之上,表現出一種在暮秋時節的無奈與不安定感。
“隱榆非諫楚,噪柳異悲潘。” 這里運用典故,“隱榆非諫楚” 可能暗指秋蟬不像楚國時某些進諫之士,“噪柳異悲潘” 也表明秋蟬與潘岳悲秋的情感有所不同。通過與歷史人物的對比,凸顯出秋蟬獨特的存在狀態和情感特質。
“分形妝薄鬢,鏤影飾危冠。” 這兩句描寫秋蟬的形態,仿佛秋蟬的身影如同裝飾著薄鬢和危冠一般,生動地展現了秋蟬的小巧玲瓏與精致,同時也暗示了秋蟬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依然有著一種別樣的美麗。
“自憐疏影斷,寒林夕吹寒。” 尾聯中,秋蟬自憐自己的身影稀疏、生命將盡,在寒冷的夕陽下,秋林中的晚風吹來陣陣寒意。這里營造出一種凄涼、落寞的氛圍,進一步強化了秋蟬在秋末的孤獨與悲哀,也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了時光的無情和生命的脆弱。
整首詩以秋蟬為主題,通過對秋蟬在暮秋時節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生命短暫的感慨,同時也展現了秋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一種獨特的美。
自天平嶺過高景庵
宋-范成大

卓筆峰前樹作團,天平嶺上石成關。
綠陰匝地無人過,落日秋蟬滿四山。
“卓筆峰前樹作團,天平嶺上石成關。” 首兩句描繪了天平嶺的獨特景觀。卓筆峰前樹木郁郁蔥蔥,聚攏成團;天平嶺上石頭林立,仿佛形成一道關卡。這兩句通過對山峰和石頭的描寫,展現出自然的雄偉與壯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綠陰匝地無人過,落日秋蟬滿四山。” 后兩句筆鋒一轉,描寫了一幅寧靜的秋日景象。綠樹成蔭,遮天蔽日,地上一片綠蔭,卻無人經過,營造出一種清幽寂靜的氛圍。而落日余暉中,秋蟬的鳴叫聲回蕩在四周的山間,更增添了幾分凄涼與落寞。這里以動襯靜,通過秋蟬的鳴叫突出了環境的寧靜,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在這秋日景色中的孤寂之感和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詩通過對天平嶺景色的描寫,將自然景觀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展現了大自然的壯美與寧靜,又流露出詩人在秋日里的感慨與思考。
秋蟬
明-釋今覞

絕壑遙憐爾,蕭條碧樹陰。
危冠如有意,薄翼自成吟。
身與秋枝淺,聲連煙月深。
臨風斷續聽,誰識倚闌心。
“絕壑遙憐爾,蕭條碧樹陰。” 首句中詩人在絕壑之旁遠遠地憐惜秋蟬,點明了秋蟬所處的環境是蕭條的碧樹之陰。既表達了詩人對秋蟬的關注,又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
“危冠如有意,薄翼自成吟。” 這里描寫秋蟬的外形,高高的冠如同有意一般,薄薄的羽翼自然地發出吟唱。“危冠” 形象地表現了秋蟬的獨特外形,而 “薄翼自成吟” 則賦予秋蟬一種詩意的氣質,仿佛它的吟唱是自然而然的表達。
“身與秋枝淺,聲連煙月深。” 此句進一步描繪秋蟬與秋景的融合。秋蟬的身體與秋天的樹枝顏色相近,融為一體;它的聲音連綿不斷,與如煙的月色相互映襯,意境深遠。這里通過對秋蟬與周圍環境的描寫,展現出一種和諧而又略帶憂傷的美感。
“臨風斷續聽,誰識倚闌心。” 最后詩人在風中斷斷續續地聽著秋蟬的鳴叫,發出感慨,有誰能理解自己倚欄而立時的心境呢?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秋蟬的吟唱聯系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孤獨、惆悵的情緒,同時也引發讀者對詩人內心世界的思考。
整首詩通過對秋蟬的描寫,將秋蟬與秋景、詩人的情感緊密結合,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憂傷的意境,表現了詩人對秋蟬的憐惜以及對人生的感慨。
![]()
陳緝熙先壟六詠 其二 震澤秋蟬
明-張寧

亂峰如抱水縈回,明月當空絕點埃。
明月不隨流水去,秋風無復舊人來。
思家賈客應同感,信宿漁歌莫浪催。
長夜寂寥魂已斷,天光云影為誰開。
“亂峰如抱水縈回,明月當空絕點埃。” 首句描繪了一幅山水畫卷,雜亂的山峰環抱流水,迂回縈繞,明月高懸空中,潔凈無一絲塵埃。營造出一種空靈、清幽的自然環境,為秋蟬的出現鋪墊了氛圍。
“明月不隨流水去,秋風無復舊人來。” 此句中明月靜止,不隨流水而去,秋風再起卻沒有舊人歸來。明月與流水的對比,秋風與舊人的反差,流露出一種時光流轉、物是人非的感慨,增添了詩歌的惆悵之情。
“思家賈客應同感,信宿漁歌莫浪催。” 詩人聯想到思家的商人應該有同樣的感受,而夜宿的漁歌也不要隨意催促。將秋蟬引發的情感擴展到思家的賈客和漁歌之上,使情感更加豐富多元,也體現了詩人對不同人群的共情。
“長夜寂寥魂已斷,天光云影為誰開。” 最后詩人在長夜的寂寥中,感覺靈魂已斷,發出疑問,天光云影又是為誰而開呢?進一步深化了孤獨、迷茫的情感,同時也讓讀者陷入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
整首詩以震澤秋蟬為觸發點,通過對自然景色、人物情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在寂寥中的思考和追問,意境深遠,情感深沉。
秋蟬四首
明-釋函是

輕身高木可悠悠,斷續酸傷獨不休。
觀世已甘朝露薄,因風猶作歲華憂。
響徹千峰人在夢,生從一壑影臨秋。
若教似汝腸應斷,白首難為玄鬢愁。
“輕身高木可悠悠,斷續酸傷獨不休。” 首句描繪秋蟬輕盈地立于高樹之上,看似悠然自在,但緊接著 “斷續酸傷獨不休”,秋蟬的鳴叫斷斷續續,充滿了酸楚哀傷,且不停歇。這里既寫出了秋蟬的外在形態,又表現出其內在的情感狀態,為全詩定下了憂傷的基調。
“觀世已甘朝露薄,因風猶作歲華憂。” 秋蟬似乎已看透世間,甘愿承受如朝露般短暫的生命之輕,但在秋風中,仍然為歲月的流逝而憂愁。此句進一步深化了秋蟬的情感內涵,它不僅有對自身命運的感慨,還有對時光匆匆的憂慮。
“響徹千峰人在夢,生從一壑影臨秋。” 秋蟬的鳴叫聲響徹千峰,而此時的人們或許正在夢中。秋蟬生于一壑之間,身影在秋天中顯得格外孤寂。這兩句通過對比,突出了秋蟬的孤獨與渺小,同時也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遠的意境。
“若教似汝腸應斷,白首難為玄鬢愁。” 最后詩人感慨,如果人像秋蟬一樣,定會愁腸寸斷。人到白首之時,也難以像秋蟬那烏黑的鬢發(這里借指秋蟬的外形)一般只為歲月而愁。此句將人與秋蟬對比,更加凸顯了秋蟬的憂愁,也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詩以秋蟬為載體,通過對秋蟬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生命短暫、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摯,意境深遠。
秋蟬 其二
清-戴亨

清風涼露忽成啼,林遠煙深望欲迷。
黃葉空山秋色里,斷橋古渡夕陽西。
聲聞已接猶難見,地步寧藏不肯低。
聽汝去年曾醉后,黌宮松畔亦留題。
“清風涼露忽成啼,林遠煙深望欲迷。” 首句描繪了在清風涼露之中,秋蟬忽然鳴叫起來。“林遠煙深” 營造出一種悠遠、迷蒙的氛圍,讓人的視線仿佛迷失其中,為秋蟬的出現鋪墊了一個空靈的背景。
“黃葉空山秋色里,斷橋古渡夕陽西。” 此句進一步描繪秋天的景色,黃葉飄落在空山之中,秋色濃郁。斷橋和古渡在夕陽西下的映照下,更顯落寞。這兩句通過對典型秋景的描寫,烘托出一種蕭瑟、凄涼的氛圍,與秋蟬的鳴叫相互映襯。
“聲聞已接猶難見,地步寧藏不肯低。” 秋蟬的聲音已經傳來,但仍然難以看到它的身影。它似乎寧愿隱藏自己的位置,也不肯降低自己所處的高度。這里既表現了秋蟬的神秘,又暗示了它的高潔品性。
“聽汝去年曾醉后,黌宮松畔亦留題。” 最后詩人回憶起去年醉后聽到秋蟬鳴叫,在黌宮的松畔也曾留下題詩。這句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增添了詩歌的情感層次,也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秋蟬的特殊情感和對過往時光的懷念。
整首詩以秋蟬為核心,通過對秋景和回憶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在秋天里的感慨和思考,意境優美,情感細膩。
吟秋七律七首 其七 秋蟬
清-張懋勛

垂楊零落不成行,抱葉驚寒怯曉霜。
韻遠非關風力勁,懷清只飲露華涼。
碧梧院落嘶殘月,紅杏園林怨夕陽。
以后枝頭莫高唱,恐防身后有螳螂。
“垂楊零落不成行,抱葉驚寒怯曉霜。” 首聯描繪了秋天垂楊凋零、不成行列的景象,秋蟬抱著樹葉,因畏懼清晨的寒霜而驚恐。此句既點明了季節特征,又營造出一種清冷、蕭瑟的氛圍,為秋蟬的出場做了鋪墊。
“韻遠非關風力勁,懷清只飲露華涼。” 頷聯中,詩人認為秋蟬的韻致高遠并非因為風力強勁,而是它心懷清澈,只飲用清涼的露水。這里賦予秋蟬一種高潔的品質,突出了它在秋天的獨特存在。
“碧梧院落嘶殘月,紅杏園林怨夕陽。” 頸聯進一步描繪秋蟬在不同場景中的鳴叫。在碧梧院落中,秋蟬對著殘月嘶鳴;在紅杏園林里,它又似乎在埋怨夕陽西下。通過對具體場景的描寫,使秋蟬的形象更加生動,同時也增添了詩歌的畫面感。
“以后枝頭莫高唱,恐防身后有螳螂。” 尾聯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秋蟬說,以后在枝頭不要高聲歌唱了,恐怕身后有螳螂在伺機而動。這句既表現出詩人對秋蟬命運的擔憂,又蘊含著一種人生的哲理,提醒人們在得意之時也要警惕潛在的危險。
整首詩以秋蟬為主題,通過對秋景和秋蟬形象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秋天的感慨和對生命的思考,寓意深刻,富有詩意。
鷓鴣天·秋蟬
清-沈榛

何處疏蟬唱晚涼。園林暑退淡秋光。
隨風響振聽還遠,抱葉吟殘意自揚。
張薄袂,飾殘妝。琴聲舊識蔡中郎。
共知飲露清標在,不用凄其訴夕陽。
“何處疏蟬唱晚涼。園林暑退淡秋光。” 開篇以疑問起筆,詢問疏蟬在何處唱響晚涼,隨后點明園林在暑氣消退后呈現出淡淡的秋光。既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又引出了秋蟬這一主體。
“隨風響振聽還遠,抱葉吟殘意自揚。” 此句描寫秋蟬的鳴聲隨風遠揚,即使抱著樹葉吟唱到殘,其意境依然高揚。展現了秋蟬在秋天里的堅韌和不屈,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張薄袂,飾殘妝。琴聲舊識蔡中郎。” 這里將秋蟬擬人化,“張薄袂”“飾殘妝” 形象地描繪了秋蟬的姿態,而 “琴聲舊識蔡中郎” 則用典故賦予秋蟬一種文化內涵,增添了詩歌的典雅韻味。
“共知飲露清標在,不用凄其訴夕陽。” 最后兩句表達了一種共同的認知,即秋蟬飲露的清高標格依然存在,不必凄涼地向夕陽訴說。強調了秋蟬的高潔品質,同時也傳達出一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整首詞通過對秋蟬的描寫,既展現了秋天的景色,又表達了對秋蟬高潔品質的贊美,以及一種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人生情懷。
浪淘沙·秋蟬
清-陳爾士
無奈夕陽殘。落葉闌珊。
愁中還又話鄉山。
高柳隋堤秋夢里,一翼吟煙。
坐聽小窗前。瘦損朱顏。
飛蓬衰鬢問誰憐。
咽盡五更聲欲斷,露冷風寒。
“無奈夕陽殘。落葉闌珊。愁中還又話鄉山。” 開篇營造出一種凄涼的氛圍,夕陽西下,讓人無奈,落葉飄零,盡顯蕭瑟。在這樣的愁緒中,秋蟬仿佛在訴說著對故鄉山川的思念。這幾句既描繪了秋天的衰敗景象,又為秋蟬的出現鋪墊了情感基調。
“高柳隋堤秋夢里,一翼吟煙。” 秋蟬在高柳之上、隋堤之畔,如同在秋夢之中,振翅吟唱,煙霧繚繞。此句畫面感極強,將秋蟬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隋堤)之下,增添了詩歌的歷史感和文化底蘊。同時,“一翼吟煙” 的描寫,使秋蟬顯得更加空靈、縹緲。
“坐聽小窗前。瘦損朱顏。飛蓬衰鬢問誰憐。” 詩人坐在小窗前,聽著秋蟬的鳴叫,感慨自己容顏憔悴。“飛蓬衰鬢” 形象地描繪了詩人的衰老之態,而 “問誰憐” 則表達了一種孤獨、無助的情感。
“咽盡五更聲欲斷,露冷風寒。” 最后,秋蟬在五更時分,聲音漸弱,仿佛要斷絕。此時,露水冰冷,寒風刺骨。這兩句進一步強化了秋天的寒冷和凄涼,也暗示了秋蟬生命的脆弱和短暫。
整首詞以秋蟬為線索,通過對秋天景色和自身情感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孤獨之感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意境凄美,情感真摯。
浪淘沙·秋蟬和衎石
清-周之琦

涼思又銅盤。琴外聲殘。
一庭愁碧正相憐。
冷入秋心飛不去,衰柳年年。
何處說荒寒。落葉長安。
西風休更倚欄干。
弱羽翛翛真似我,鬢影羞看。
“涼思又銅盤。琴外聲殘。” 開篇營造出一種涼意彌漫的氛圍,“涼思” 給人帶來清冷的思緒,“銅盤” 可能暗示著某種古老的器物,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而 “琴外聲殘”,則在寂靜中凸顯出一種聲音的消逝,為秋蟬的出場埋下伏筆。
“一庭愁碧正相憐。冷入秋心飛不去,衰柳年年。” 庭院中一片愁人的碧綠,讓人憐惜。秋蟬的凄切之聲仿佛冷入秋心,難以飛去,而衰柳年年如此,更增添了一種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這里通過對庭院景色和秋蟬狀態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對歲月的無奈。
“何處說荒寒。落葉長安。” 詩人發出疑問,何處可以訴說這荒寒之感呢?“落葉長安”,長安作為歷史名城,落葉飄零更顯滄桑。此句既點明了地點,又渲染了一種荒涼的氛圍。
“西風休更倚欄干。弱羽翛翛真似我,鬢影羞看。” 西風中不要再倚靠欄桿了。秋蟬那柔弱的羽翼飄飄然,真像詩人自己,看到自己兩鬢的影子都感到羞愧。這里將秋蟬的弱羽與詩人自身聯系起來,表達了一種自憐自傷的情感,同時也透露出對生命脆弱和時光易逝的感慨。
整首詞通過秋蟬這一意象,將秋景的凄涼與詩人內心的情感緊密結合,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孤獨、憂愁的心境,意境深遠,情感真摯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