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單打獨斗已經過時了,抱團取暖才有出路啊!
就在昨日(當地時間12月23日),日本汽車制造商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在東京共同宣布,雙方已就合并事宜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正式開啟合并談判。據了解,二者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雙方均作為該控股公司子公司的方式進行合并,合并后可實現整體年銷售額超30萬億日元、年營業利潤超3萬億日元的目標。
此外,本田和日產兩家公司還打算將三菱汽車納入該控股公司體系之中。這么一看,未來可能會是3家日系車企的合并了,畢竟日產持有三菱24%的股份,是最大的股東,所以還是想帶著一起“玩”的,當然了最終參不參與,還得三菱汽車自己說了算,據悉其將在2025年1月底前作出決定。
不得不說,這汽車市場的轉變真是很快,前幾年還是針鋒相對的宿敵,這馬上就要成為親密無間的兄弟了,很完美詮釋了“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古訓。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本田和日產是僅次于豐田的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制造商,所以它們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個三菱汽車的話,去年銷量已經是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了。
這么看來,它們合并算是強強聯合了,但其實懂的都懂,主要還是市場競爭太大了,兩者都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要不然為什么在2020年時,本田和日產要拒絕政府撮合的聯姻呢?目前它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要看推進的速度了。據透露,本田和日產汽車公司力爭明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
事實上,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步步緊逼之下,本田和日產的銷量都面臨極大壓力,曾經風光的場面已經不復存在。數據顯示,2023年,本田在華銷量為123.42萬輛,同比下滑10.1%;日產在華銷量為79.4萬輛,同比下滑24%。今年前11月,本田在華終端汽車銷量為74.04萬輛;同比下滑30.70%,日產在華銷量為62.17萬輛,同比下滑10.53%。
除此之外,在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上,本田和日產也是進展緩慢,而且日本車企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方面落后,導致智駕技術發展滯后,盡管芯片可以外包代工,但核心技術缺失仍是致命傷。在這一系列的問題加持下,合并就成了一根看似可以拉住的“稻草”,只不過它能不能救命還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不過對于這次合并,日產前董事長戈恩似乎并不看好,直言這是日產出于“絕望”的舉動。另外他表示:“兩家公司之間很難找到協同效應。兩家公司幾乎沒有互補的地方,它們在同樣的市場上運營,產品幾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不僅如此,很多行業人士也并不看好兩家的合并,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坦言:“需要加速新能源技術創新”。
誠然,當下的日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不是很有優勢,但這并不代表它們沒有技術。比如在電動車方面,日產在純電車領域還是很有經驗的,全固態電池研發更加超前;而本田則在混合動力系統方面具備技術優勢。所有它們合并后可以相互取長補短,能加快電動化轉型節奏,增強在汽車電動化時代的競爭力。
至于最后能不能共贏,不好說;但日本汽車不想敗的心,卻已經昭然若揭。對此你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