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華品牌中,雷克薩斯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它以東方豪華與傳統歐洲豪華分庭抗禮,并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成功。
自 2005 年進入中國市場至今, 20 年時間里,雷克薩斯也由年銷量剛剛過萬輛的豪華品牌成為僅次于奔馳寶馬奧迪的第四大豪華品牌。

與歐洲傳統豪華品牌「歷史 + 技術」典型標簽相比,雷克薩斯豪華的標簽相對多元且內涵,感性層面,優雅低調與東方豪華出鏡率最高,理性層面,優秀的品質、較高的保值率以及卓越的服務亦獨樹一幟。
客觀地說,上述這些多元化標簽,實際上都歸因于雷克薩斯的造車哲學。
9 月底,有幸參觀了雷克薩斯九州的宮田工廠、愛知縣的田原工廠以及下山技術中心,沉浸式體驗了雷克薩斯生產制造的匠心以及技術研發、造型設計中矢志不渝的品牌哲學。
這次體驗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雷克薩斯的豪華并非只是制造品質更好的汽車,而是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及服務全鏈路建立并傳遞真正的豪華:以人為本。
車 漆 面 媲 美 鏡 子 的 工 廠
位于九州的宮田工廠,是豐田汽車全球工廠中唯一一個只生產雷克薩斯品牌車型的工廠;工廠面積并不龐大,占地約 34 萬平米,年生產能力為 40 萬臺,其中 90% 出口海外。

雷克薩斯一直是訂單式生產,所以,宮田工廠實際產量是有一定的波定性,比如 2022 年實際產量是 33.5 萬臺, 2023 年則達到 41 萬臺,原因在于,一是受客戶訂單量的影響,二是受下單車型影響,宮田工廠生產的車型是 ES 、 RX 、 NX 以及 UX ,如果是其他車型,像 LM 、 GX 及 LX 則是其他工廠生產。
訂單生產的好處就在于,雷克薩斯不僅可以明確市場對不同車型需求的變化,而且也可以根據訂單變化更加合理安排不同工廠的生產節奏。

宮田工廠與國內大部分汽車工廠不同,它沒有氣勢恢宏的新車存放場地,下線的汽車以流動性的方式裝車運往港口,然后根據發送到不同國家和地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盡可能低節約土地資源。
追求節約、環保的理念在宮田工廠內部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宮田工廠兩大理念就是——綠色環保和安靜。車間內主色調是灰色和白色,目的是營造安靜與干凈的環境,雷克薩斯認為 ,人在安靜、干凈的環境中才能保持更平和更愉悅的心態。
安靜的標準是,工人用工具擰螺栓能清晰聽到工具緊固螺絲時發出的噠噠聲,以此判斷螺絲的緊固程度。當然,每一顆螺栓緊固的力的數據都會被存儲在電腦中,與其他數據一起共同構成一臺車的「數據身份證」,即便車輛未來發生問題,也可以做到數據的可追溯。
而干凈地面可以對車間上方照明設備投射的燈光進行一個反射,無形中增加了車間的亮度,這樣一來,就可以用更少的照明設備達到作業要求的照明效果,進而實現節能環保。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前后風擋的安裝,它是人與機器人協同進行安裝,機器的作用在于降低人的勞動強度,但安裝的品質則需要人的「感性」感知來判定是否達到優秀的標準,這與很多汽車工廠高度依賴機器人并以機器人多寡來衡量工廠是否先進的理念有很大不同。
科技進步帶來的自動化當然對制造更好的汽車大有裨益,但在雷克薩斯造車哲學中,自動化是「自働化」,也就是有單立人旁的自働化。雷克薩斯匠人們認為,自働化生產線可以打造高水準的產品,但如果追求更高水準,就要依靠人的技能。
對雷克薩斯品牌而言,人是造車的核心,匠人則是造車的靈魂。在宮田工廠,匠人分為五個級別, A 級、 B 級等等,最高級是「匠」。
宮田工廠有約 7000 人,「大高」是唯一的匠人,也只有他的帽子上佩戴的是「匠」的標志?!附场沟臉酥荆粌H僅意味著匠人精湛的技能,而且往往還意味著時間——匠人從業時間基本在 30 年以上——雷克薩斯匠人標準的嚴苛程度可見一斑。

品質一直是雷克薩斯品牌的基石,宮田工廠曾 5 次獲得 J.D. Power 全球工廠品質「白金獎」。在宮田工廠的生產線上,都有一條拉繩,任何一個工人發現任何品質問題或者生產異常都可以拉動繩子讓生產線暫停,問題得到解決后再恢復生產。
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年代,某個環節發現問題,暫停生產線是否有必要存在爭議,但雷克薩斯卻鼓勵員工拉繩,一是凡事徹底,絕不讓問題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二是每一次拉繩都是生產與品質持續改善的契機。
在宮田工廠看不到繁文縟節的規定,有的只是懸掛于車間內「安全第一、凡事徹底、良品良思」三大原則,盡管只有區區 12 個字,但背后蘊含的意義卻無比深刻,經年累月,三個原則已形成一種文化鐫刻在了員工的內心——追求卓越品質的同時,也激發起了他們持續改善意識與思維。

宮田工廠的涂裝被譽為世界最高品質的涂裝,獨創了五層噴漆技術,雷克薩斯檢驗車漆達到出廠的標準是,把戴有機械表的表盤靠近漆面,看到秒針的走動才被視為合格。

和許多汽車工廠噴涂全部自動化不同,噴底漆環節采用匠人級人工噴涂,雷克薩斯認為在車門邊角的一些地方機器人存在噴不均勻的情況,但如果底漆噴不均勻最終會影響漆面呈現效果。

底漆噴涂的精益求精,無形中激發了員工們臻于至善的創新精神。
有一位員工發現人工噴漆的過程中有部分油漆會落入到地面的回收槽形成垃圾——于是他巧思地利用殘余油漆制造成磚塊進行再利用,后來他的想法成為了現實。據悉,宮田工廠內部花園中的地磚,就是用殘余油漆制作而成的。
規定更多是機械地遵守,持續改善則是動態的主動創新。與其說雷克薩斯宮田工廠是豪華汽車品牌中傲視同儕的高標準工廠,倒不如說這是一所充滿學習精神與創新激情的大學。
「凌 志」 汽 車 的 起 點 與 原 點
開創雷克薩斯品牌歷史、創造聞名遐邇的香檳塔奇跡的一代 LS400 就誕在田原工廠。 36 年過去,第一臺 LS400 陳列在工廠內的品牌展館之中,背后的墻面上寫著「 1989 年 原點」的字樣,旁邊的屏幕不斷播放著 LS400 香檳塔廣告的 TVC 。

作為雷克薩斯品牌的起點,田原工廠既是當年豐田汽車造車技術的集大成者,同時也代表著上個世紀 90 年代全球化浪潮下的創新力量。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 · 弗里德曼曾經在 1992 年 5 月專程到日本參觀田原工廠,參觀后頗受震撼:彼時,他看到的是每天生產 300 臺凌志的工廠只有 66 名操作員,但卻有 310 臺機器人。
他在書中說道:我著迷地眼看機器人為每輛凌志汽車前方擋風玻璃貼橡膠封條,機器人手臂仔細地將融化的橡膠涂在前面方形的窗口周圍。
特別讓我感興趣的是,每當完成此項工作后,它的手指上經常留著一丁點橡膠,就如我們往牙刷上擠牙膏時,牙膏管口留下一點牙膏一樣。雖然,這時機器人的指尖在碰到一根細得幾乎看不見的金屬線時就會停下,該線將殘留在指尖的那點滾燙的黑色橡膠刮下來——一切做得那么干凈利落。
我瞪著雙眼看著這一過程,腦海里浮想聯翩,不知工程師是如何策劃、設計并在技術上讓機器人手臂完成指定工作的 ……
托馬斯 · 弗里德曼感嘆,凌志工廠正用機器人制造著世界上最豪華的汽車,受此啟發寫下了在經濟學界影響深遠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視角》。
在書中,他解釋說,凌志汽車(雷克薩斯)代表著今天我們賴以獲得高生活水準的所有正在形成的全球市場、金融機構、計算機技術,「今天任何希望經濟繁榮的社會必須不斷努力制造一輛高標準的凌志汽車并將它開出去,走向世界」。
從 1992 年托馬斯 · 弗里德曼參觀到 33 年后我踏入田原工廠看到生產場景,感覺時間仿佛是凝固;田原工廠依然是人與機器協同生產的場景,一直到車輛下線前涵蓋 1800 項的檢查,也都是人與機器共同來完成。
比如,漆面檢查需要電腦掃描,但更最終則是匠人級的員工用眼睛來做最后的檢查,確保沒有任何瑕疵才算是真正合格。據介紹,負責漆面檢查負責人是不允許看電視或者屏幕過長時間的,目的是保證眼睛觀察力的敏銳性。

在田原工廠有幸見到了田原工廠匠人長井先生,他 1989 年負責第一代 LS400 車型左前門玻璃安裝工作。 36 年過去,如今長井依然在現地現物的生產一線進行著持續改善的相關工作。
見到長井,他并沒有給我們講工廠概況、生產工藝以及參觀車間等等,而是帶我們到了田原工廠二樓一個專門培訓改善意識的小車間。

在這個區域有三個訓練項目,第一個就是打螺絲,很多螺絲被安裝在一個帶有力度感應的鐵板上,你用力過大會觸發報警,力度太小同樣不合格,第二個像智力棋,就是用雙手把排列好的兩排棋子同時向左右移動,移動完畢看用時多少,第三個是從寫滿被打亂的、大小不一的幾十個阿拉伯數字的背景板中,從 1 開始按照順序找出數字所在的地方,測試在規定的時間能正確排序多少。
這些培訓項目上手難度并不高,那培訓目的是什么?我把這個疑問提出之后,長井解釋說,這些培訓項目的意義并不在于難度,而在于激發改善意識,你第二次是否比第一次做得更好、第三次比第二次做得更好,「在實際操作中深刻體悟改善,只有言傳是不行的」。
田原工廠改善文化的培訓方式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隱藏在日本文化中的「禪」;日本禪宗大師鈴木大拙說,禪的修煉方法的特別之處,那就是,無論真理是什么,都應該切身體驗,而不是訴諸理智的作用和系統的學說。
從 1989 年至今 36 年時間,雷克薩斯 LS 車型歷經五代,造型設計、配置、動力系統不斷更新進化,但品質始終如一的根本就在于實踐中的持續改善,決不能只停留在理論與言傳層面。

日本禪宗文化認為,禪宗是體驗性的,科學是非體驗性的,與真正意義上的創作相關的事物,無論是什么,其實都是「難以言傳」的,是超越了以理論為主題的智力的界限的。沒錯,這里說的是創作,而不是工作,工作可以遵循科學,但要想創作則需要更多體驗。
33 年前田原工廠就以數量龐大的生產機器人震撼到了托馬斯 · 弗里德曼,但如今田原工廠一線依然是匠人與機器人共同存在,這背后當然不是落后而是始終的領先——只有把匠人經驗寫成代碼植入機器人程序中,機器才能更好地工作。
被譽為改善大師的豐田汽車副社長河合滿說:為了提高機器人的性能,保留了一些手工操作的工位,機器人模仿人類所做的事情,除非人類的技能得到提高,否則機器人的性能不會提高。
雷克薩斯對匠人文化的推崇,是為持續提高工人技能遵循的品牌文化,更是對人以及人的尊嚴的尊重。
《技術與文明》一書中就對這兩層關系進行了深刻闡述:一方面,機器與機器之間有明確的繼承、發展和進化關系,但這個進化過程必須有人類的參與;另一方面,人與機器的關系,關鍵不在于機器會變得怎樣,而在于人會變得怎樣,以及人類在多大程度上還相信并努力實現自由、平等、尊嚴——這些世代以來被我們奉為「好的生活標準」的普遍價值。
更 有 樂 趣 的 雷 克 薩 斯
無論宮田工廠,還是田原工廠,保證的都是有形的雷克薩斯車型的高品質,那誰能賦予雷克薩斯無形的靈魂的樂趣呢?答案是:豐田汽車下山技術中心。

下山技術中心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舉目四望,唯見山與樹木,占地面積約 9700 畝,玻璃幕墻和灰色石頭相結合的建筑風格,像極了一個私人博物館——與很多汽車企業高聳的技術中心迥然不同。進入到內部,則像博物館與高級酒店的合體,原木色的裝修風格,藝術而溫馨。


下山技術中心有 2000 多名工程 師,內部共有 14 條測試賽道,而最著名的則是那條被譽為日本版紐博格林的賽道,賽道長度 5.36 公里、落差 75 米、有 32 個彎,這條賽道的目的在于徹底錘煉車輛以及精心打造車輛的「調性」。
過去提到雷克薩斯更多的評價是豪華、舒適,駕駛樂趣缺乏,豐田章男聽到這樣的評價后就地進行了深刻反省,隨后下決心要把雷克薩斯打造成同樣富有駕駛樂趣的豪華品牌——那這也是把豐田 GR 賽車運動部門與雷克薩斯品牌車型研發下山技術中心的原因。
豐田章男經常到下山技術中心試車,他還曾開著 GR 雅力士在賽道里翻過車;作為 Master Driver,豐田章男 熱愛汽車的激情以及現地現物的精神在下山技術中心聞名遐邇。

下山技術中心豐富的賽道是豐田章男的得意之作,他認為,道路鍛煉汽車,造就人才,而且還為下山技術中心立下了三個目標:「行駛 技術 修復」、更好的汽車和下山產的汽車。換言之,千錘百煉才能開發出能代表豐田汽車技術最高殿堂下山技術中心的汽車。
豐田章男如何成為豐田汽車頂級賽車手我不再贅述,而我想說的是,自豐田章男就職豐田汽車社長后,整個豐田汽車就進入到了一個駕駛樂趣的時代。

比如,幾年前雷克薩斯就提出「 Lexus Driving Signature 」雷克薩斯駕駛印記的開發理念;再有面對全球化的電動化趨勢,雷克薩斯并沒有激進地推出更多電動化車型,而是從如何讓純電動車型更富有駕駛樂趣的技術研發入手,開發出 DIRECT4 四驅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動力的矢量輸出,而且對驅動力、制動力的控制更加精準,能夠大大提升車輛的操控性能。
網上那張豐田章男駕駛車輛、佐藤恒治坐在副駕駛兩人開懷大笑的照片就是在賽道體驗搭載 DIRECT4 的雷克薩斯純電動車型 RZ 時拍攝的。但豐田章男以前駕駛很多純電動車型的駕駛感受的回答是:就是電動汽車啊 …… 言外之意,沒有什么樂趣可言。而駕駛 RZ 能開懷大笑,足以說明豐田章男對雷克薩斯駕駛性能的認可。

在下山技術中心,我們深度體驗了全新一代 ES 車型,豐田章男對這款雷克薩斯車型中流砥柱車型的要求很有禪意:全新一代 ES 要做無論誰都能嫻熟駕駛的車。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一代 ES 也很重視中國消費者的喜好,雷克薩斯國際總工程師千足浩 平就曾經在中國工作、生活了兩年。據他透露,全新一代 ES 整體開發理念是對轎車概念進行升級,旨在打造全新的「轎車」。

因全新一代 ES 有 HEV 、 BEV 版本,考慮到 BEV 地板需要裝有足夠容量電池的同時,還有保證車內寬綽的空間,車身高度增加了 105mm 。車高增加意味著風阻的增大,但全新一代 ES 開發原則之一就是「低能耗」,所以在降低風阻系數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全新一代 ES 前臉部分型面的角度就做了很多次調整,圓潤的確可以降低風阻,但失去了雷克薩斯凌厲的個性,型面過于棱角分明又對降低風阻不利,最后工程師采用了一種導流的設計,保證視覺凌厲的同時也能降低風阻——這也是雷克薩斯二律相生開發哲學的再次生動詮釋。
盡管全新一代 ES (第八代)長寬高都有所增加,但是風阻系數卻比第七代車型更低,這不僅對能耗降低大有裨益,而且對操控性也有一定的提升。
通過細節的改善成就一個更好的整體,這是背后考驗的是開發團隊的體系能力與執行能力。
全新一代 ES 座椅厚度比第七代厚度減少了 35mm ,但薄并不意味著不舒適,反倒是通過上部硬、下部軟的全新設計,讓座椅的乘坐行更舒服——上部硬可以對肩胛形成更好的承托性,有利于人操作轉向,下部稍軟,增加下陷量和包裹性,增加人乘坐的舒適性——目的是保證駕駛員精準操作的同時兼顧舒適性。

這些點點滴滴,無不折射出雷克薩斯在打造一臺兼具豪華、舒適以及駕駛樂趣的雷克薩斯的執念。重要的是,全新一代 ES 開發時,整個團隊想到的并非是投目標群體所好開發一臺高品質的豪華車,而是首先考慮如何讓每一個人獲得更好的駕乘體驗。
我清晰記得千足浩平說內室開發的理念: pleasant time for all seats 。我想,這種兼顧每位一位駕乘者的豪華,或許是雷克薩斯品牌的魅力所在吧!
寫 在 后 面:在我心里雷克薩斯是一個豪華品牌,但更是一個文化品牌,它所展現出來的氣質充滿著哲學式的思考,大到「二律共生」,小到鼓勵員工開其他品牌的車型上下班,都體現了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念,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則。
關于雷克薩斯是鼓勵員工開(買)其他品牌的汽車,在他們看來,平時工作中開的就是雷克薩斯車型,下班后開其他品牌車型,才能博采眾家之長,制造出更好的汽車。

在我發布的參觀下山技術中心的視頻下方,有一位網友留言:雷克薩斯真的非常 有 駕駛樂趣,開雷克薩斯,你可以理解人車合一這個詞,真不是加速帶來的,(我現在開開 XX 拉,沒有那種人車合一的感覺,操控提速很棒,但是有種穿大頭鞋,在里面逛蕩的感覺), 操控還是雷克薩斯的操控,怎么開怎么有。
我想,一個品牌最偉大的成就是讓你的用戶由衷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