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吉利、長安等決心提升旗下燃油車水平,豐田、日產、大眾等玩命補齊電動化短板。如今的國內市場似乎不再是某一陣營逮到長處拼命發(fā)揚,談到短板閉口不提。而國內汽車市場的格局或許也在悄然間趨于穩(wěn)定。
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發(fā)布了“破界·重構新時期汽車渠道新生態(tài)研討會”的部分信息,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產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樊宇的主題演講中有一組數據十分值得關注。截至上半年末,全國4S店總量約為3.2萬家,較2024年末下降1.9%,整體呈現收縮與優(yōu)化并行的態(tài)勢。

并且,從品牌類型來看,自主品牌結束擴張周期,網絡規(guī)模首次出現收縮。合資品牌雖仍處于收縮通道,但幅度有所收窄。與此同時,新能源品牌4S網絡仍保持逆勢增長,與傳統(tǒng)品牌形成鮮明對比,但增速已明顯放緩。
大約2020年開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崛起,在這一變化影響下,合資品牌市場占有率越來越低,且網絡縮水嚴重,自主品牌則是一副春風得意的局面。如今終端網絡已經出現變化,這是否意味著,車市格局也將趨于穩(wěn)定呢?
自主網絡收縮,合資讓經銷商們又看到了希望?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的數據,自主品牌網絡擴張增速從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逐年降低,2025年上半年已經呈現負增長。而合資品牌的網絡收縮幅度則在今年上半年大幅度降低,甚至比2023年時更低。
在新能源轉型的浪潮下,合資品牌4S店面改換門頭經營自主品牌,尤其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的案例不勝枚舉,渠道發(fā)展一直處于自主品牌擴張,合資品牌收縮的狀態(tài)。如今自主品牌網絡首次收縮,合資品牌網絡收縮幅度放緩,是否說明了什么信號?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025年,不少品牌的確讓市場看到了希望。在試水第一代新能源產品失敗后,合資品牌紛紛加強了電動化攻勢,甚至涌現出了一部分市場競爭力還不錯的車型。比如,今年3月上市后,廣汽持續(xù)熱銷,在10月首次實現銷量達到10013臺,實現六個月環(huán)比正增長。
東風日產旗下N7也曾一度月銷量達到萬輛水平,如今已經成為東風日產的主力車型,是重要銷量貢獻者,11月13日,該品牌又預售N6,價格也相當炸裂。從整個市場來看,包括別克GL8PHEV以及馬自達EZ-60等新能源產品,也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25年被看作合資新能源的反攻之年,這些產品的出現或許也讓部分合資品牌經銷商看到了希望。
自主市占率奔70% 合資回暖了嗎?
事實上,從當前市場來看,自主品牌仍是市場中當之無愧的主角。乘聯(lián)分會數據顯示,10月自主品牌零售155萬輛,同比增長4%,環(huán)比增長3%。當月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為68.7%,同比增長3個百分點。1-10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場份額65%,較去年同期增長5.5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已經逼近70%,相當于合資品牌當年的巔峰水平。而合資品牌方面,參考乘聯(lián)分會的數據,10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1萬輛,同比下降10%,其總銷量相當于自主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份額方面,10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3.5%,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2.3%,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
不過,如果參考9月的銷量數據,則會發(fā)現,合資品牌銷量正逐步回暖。9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9萬輛,同比下降6%。其中,9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4.3%,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1.6%,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數據對比不難發(fā)現,主流合資品牌銷量回暖,甚至日系品牌的零售份額也出現了環(huán)比增長。

說起來,在新能源領域斬獲不錯成績的鉑智3X以及N7,不正是出自合資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轉型浪潮之下,合資品牌不僅在賭新能源,同時也在加強旗下燃油車的競爭力,方式和自主品牌一樣,通過智能化賦能。比如較早喊出“油電同智”的上汽大眾,近期還將推出朗逸Pro,預計在智能化方面有所加強。其他合資品牌也有類似動作,近幾年燃油車迭代相對緩慢的東風日產,也計劃在新天籟上搭載華為鴻蒙座艙。
不可否認,新能源轉型浪潮下,自主品牌占有巨大優(yōu)勢,且已經成為市場的主角。但網絡的變化也似乎說明,自主合資間的此消彼長,速度正在趨于緩慢。曾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自主車企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有望突破80%,合資車企作為整體,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被壓縮至不足兩成。類似這種預測,最后會成為現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