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汽車中控物理按鍵的堅定擁護者,那么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會(E-NCAP)的新規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2026年起,僅通過觸摸屏控制關鍵駕駛功能的車輛,將無法獲得該機構的最高五星安全評級。
E-NCAP的立場清晰而堅定:過度依賴觸屏操作會迫使駕駛員分心查看屏幕,顯著增加事故風險。
觸屏操作有風險,實體按鍵不應退場
E-NCAP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多項權威研究早已揭示了觸屏操作的隱患。
英國交通研究實驗室早在2020年指出,操作CarPlay或Android Auto時,駕駛員對路況的反應時間延遲高達57%。即使是語音控制,反應也慢了30%。
瑞典《Vi Bilägare》雜志在2022年進行一場實測對比,結果同樣令人震驚:駕駛2005款(物理按鍵)完成調節溫度和收音機等操作僅需10秒;而在一輛中國制造的全觸屏電動車上,因需翻找多層菜單,完成相同操作耗時長達45秒。

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在需要快速、準確響應的駕駛場景中,缺乏物理反饋、依賴視覺定位的觸屏操作,是一個重大的安全隱患。
盡管物理按鍵好處多多,并且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但在大屏浪潮中,車企卻熱衷于取消物理按鍵。這大概源于兩種邏輯:被誤讀的 “科技感” 與短視的成本考量。
不少車企簡單地將“無物理按鍵”等同于“智能化”和“科技感”,忽略了科技的本質應是服務于更安全、更便利的體驗。這種流于表面的“科技感”,最終被證明是安全隱患和用戶不滿的源頭。
車企同時也面臨成本削減的誘惑。據估算,一個物理按鍵從設計到組裝的成本約2美元,而將該功能整合到大屏中,則能為每個按鍵節省約87%的成本。
特斯拉是此路徑的極端代表,甚至將轉向燈、換擋等功能也集成到屏幕或非常規位置(如方向盤按鍵、車頂按鍵),這帶來了高昂的學習成本和誤操作風險。E-NCAP已明確批評特斯拉Model 3/Y等車型的方向盤按鍵轉向燈設計“不可接受”。

回顧物理按鍵逐漸消失的歷程,車企態度各異:有的盲目跟風,有的短暫嘗試后迅速糾偏,而少數堅守者則顯得尤為可貴。
在眾多車企中,馬自達算是旗幟鮮明的觸控大屏反對者。早在2019年,馬自達就宣布逐步取消中控大屏,并在MX-30等車型上采用小屏+豐富實體按鍵的組合。其核心理念是“物理反饋比視覺交互更可靠”,將駕駛者的視線和注意力最大程度保留在路面上。

法拉利高層在面對“為何不多裝屏幕”的疑問時,回應擲地有聲:“法拉利是為駕駛而生的!它不是沙發,不是手機,更不是數據中心。開法拉利是為了體驗駕駛,不是看電視。”
奇瑞iCAR品牌全新車型V23,也保留了許多必要的物理按鍵。總經理蘇峻表示:“因為人天生是要和物接觸,所以物理按鍵的交互感是屏幕取代不了的。”
并非所有車企都如法拉利般追求極致駕駛感受,但一些車企們對物理按鍵的態度,與法拉利保持一致。豪華品牌汽車高管袁小林曾犀利指出,語音系統完成開窗指令需4秒,而物理按鍵僅需1秒,他質疑盲目智能化的意義。
面對用戶抱怨和即將到來的安全評級壓力,一些曾經嘗試“去按鍵化”的車企巨頭開始公開認錯并采取行動。
大眾汽車設計總監安德烈亞斯·明特(Andreas Mindt)在今年3月接受外媒采訪時坦承:“我們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他指的正是過度取消物理按鍵。明特宣布,從2026年的ID.2 all開始,大眾旗下新車將為音量、空調風速、雙閃燈等最常用功能全面恢復實體按鍵,將它們從屏幕菜單中“拯救”出來。
他深刻總結道:“這是一輛車,不是一部手機。” 同時,飽受詬病的方向盤觸控板也將被更可靠的機械按鍵取代。
此外,現代汽車也計劃于明年推出其全新一代內飾,該公司設計副總裁西蒙?洛茲比(Simon Loasby)在首爾車展期間承諾將保留物理按鍵。

當然,物理按鍵的回歸并非簡單的復古,也可以融入創新。作為新勢力中的“異類”,小米SU7的方向盤集成了實體按鍵,并創新性地提供了可拆卸的中控臺物理按鍵拓展塢。該拓展塢支持用戶自定義功能,被戲稱為“物理外掛”,幫助解決觸屏無法盲操的痛點。
物理按鍵被取消,是“以人為本”價值觀的缺失
物理按鍵之所以能回歸,根本原因在于其在駕駛環境中具備核心優勢。
物理按鍵的一大作用是安全冗余。其不依賴車機系統供電,即使車機死機,物理按鍵仍可操作應急功能(如雙閃)。同理,傳統豪華品牌奧迪將電子式、機械式門把手集成在一起,也是兼顧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優秀設計。

物理按鍵同時也能提高操作效率與專注力。其提供觸覺反饋,支持真正意義上的盲操,駕駛員無需視線離開路面,極大減少分心。高頻功能“一鍵直達”,避免在多級菜單中翻找。
在車輛顛簸、低溫環境、駕駛員戴手套等觸屏操作困難或失靈的極端場景下,實體按鍵的可靠性遠超觸屏。
需要說明的是,智能交互(如語音)與實體按鍵并非對立,而是互補。語音適合處理復雜指令或非緊急設置,而涉及安全、高頻、緊急的操作,物理按鍵仍是效率與可靠性的最優解。
或許是出于消費者的普遍抵觸及安全評級方面的考量,特斯拉于今年一季度推出的煥新版 Model Y 保留了轉向撥桿,不過中控臺區域(面板上)在物理按鍵與旋鈕方面依舊“空空如也”,眾多功能仍需觸屏操作。
即便存在不少遭人吐槽的設計,特斯拉卻依舊暢銷,這或許就是其 “執迷不悟” 的底氣所在。
寫在最后:
NCAP 2026新規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過度依賴觸屏的潛在危險,也助力一個更加理性的汽車交互設計時代的來臨。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理性回歸的浪潮正延伸至更多領域。隱藏式門把手、屏幕換擋,這些曾一度盛行卻為設計而設計、忽視功能性的元素,正逐漸被市場重新審視甚至淘汰。
這預示著,汽車設計的重心或將真正回歸駕駛者本身:致力于讓操控更直觀,讓駕駛更安全。這對于所有駕駛者而言,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