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與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皇家科學院院士David Tong于7月17日進行了一場深度物理對話。在近三小時的交流中,雙方圍繞經典物理、場論革命、宇宙未解之謎及科學教育等核心議題展開探討。

對話從經典物理學的基礎切入。David Tong分享了牛頓在引力定律發現過程中的軼事,指出牛頓雖早于同時代科學家完成推導,卻秘而不宣近二十年,直至哈雷登門才公布其關于行星橢圓軌道的證明。張朝陽補充強調了牛頓第二定律在統一理論中的關鍵作用。在討論流體力學時,雙方澄清了關于飛機升力的常見誤解。David Tong指出,歷史上因忽略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中的粘性項,曾誤判飛機無法飛行,正是普朗特后來認識到粘性導致的邊界層效應才是升力產生的核心。他進一步表示,流體力學方程具有普適性,甚至可描述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運動,并對其在英國物理教育中受忽視表示遺憾。
關于理論物理的發展,David Tong高度評價了麥克斯韋方程組的持久穩定性,認為其整合電磁學并預言光速恒定是理論突破的典范,為相對論奠定基礎。談及量子力學建立,他指出海森堡1925年發表的矩陣力學具有奠基意義。張朝陽則強調量子力學的精髓在于能級的離散性,而非通俗化的比喻。
針對宇宙學話題,雙方基于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探討了時空的局部特性。在探討地外生命可能性時,David Tong從統計學角度認為外星生命在浩瀚宇宙中應存在,但張朝陽補充指出,計算生命存在的概率時,需假定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勻的,就像“流體”般連貫。地球存在生命,意味著其他星球也可能有生命,但這種均勻性只體現在百萬光年的尺度上,因此外星生命與我們的距離必然極其遙遠。二人一致認為,外星人或UFO抵達地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時空尺度的限制讓這種星際造訪幾乎不可能實現。
對于科學推廣,雙方強調了嚴謹數學思維的重要性。David Tong分享其個人網站講義廣受歡迎的經歷,但指出科普比教學更具挑戰性,需謹慎使用比喻。他贊賞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堅持包含質能方程的做法。張朝陽則明確主張科學本質是數學與計算的結合,科學教育必須注入嚴謹數學思維。他以其《張朝陽的物理課》堅持硬核推導為例,詮釋了自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