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克蘇的晨光刺破云層,天山托木爾大峽谷的紅巖如被淬火的鋼刃,在戈壁上劃出深邃溝壑。
我與風云X3L初次相遇的故事,便是在峽谷砂石與金屬的硬碰硬中展開。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好奇,一輛10-15萬元的電動方盒子,在市區里當“電動大玩具”開開還行,真上了越野場地,它hold得住嗎?
說實話,在開上它之前我也犯嘀咕,可當車輪駛入峽谷后,一切問題都有了答案。

是靈活的方盒子,也是迅猛的鋼炮
在阿克蘇市區短暫穿梭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靈活”。
有人可能會說,“這車這么小當然靈活”,但你別忘了,它的車寬足足有1950mm,比漢蘭達(1930mm)這種大塊頭還要寬,可在開起來后,你會自然而然地忘記它的尺寸,整車的轉向相應比想象中快,這大概是與路虎同源的H臂后懸架在起作用,這套懸架比傳統多連桿多了條空腔鑄鋁H臂,轉向靈敏度提升了30%,無論是掉頭還是變道都非常輕松。
在城市道路中行駛,我尤其喜歡中控屏內左側路況顯示功能,它能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車輛是否在安全區域內,并展現左右、前方的車流與人流,以便我們注意行駛的速度與轉向的力度。

駛上吐和高速后,風云X3L“性能鋼炮”的一面開始展現。
深踩電門的瞬間,4.7秒破百的推背感來得直接卻不暴躁,315kW峰值功率拽著車身往前沖,卻沒有純電車那種突兀的眩暈,只有持續且線性的加速力,超車時干凈利落。1.5T增程器介入時幾乎無感,NVH的調校讓機艙里的動靜被壓得很低,只有在急加速的瞬間,才能捕捉一些聲響。
過高速接縫時,車身的反饋很微妙,H臂后懸架像墊了層有韌性的橡膠,把路面的顛簸點輕輕"彈"開,坐在后排的同行媒體反饋,他們的視線幾乎不會被車身起伏打斷。

540度影像在過服務區入口時派上了用場。低速打方向盤的瞬間,屏幕上便清晰鋪開車底的畫面,連路邊排水溝的邊緣都看得明明白白。這種"透視感"讓人心里很踏實,哪怕是第一次在陌生服務區轉彎,也敢放膽打方向。
峽谷三小時,碾碎所有質疑
進入托木爾大峽谷后,眼前的一切景色都變了。
億萬年風蝕水鑿的紅巖如巨斧劈鑿,赭紅、暗紅、褐黃的巖層在烈日下流淌成河,峽谷深處傳來的風聲裹挾著砂礫,仿佛大地的脈動在耳畔轟鳴。

景雖壯美,路卻難行,腳下的路時而傾斜,時而凹陷,再加上早晨剛下雨,路況更加復雜,稍不注意就可能會打滑陷車。
切換到"松散模式"的瞬間,車身像繃緊了神經,儀表盤上的動力分配圖標開始跳動,四驅系統在默默調整扭矩。碾過軟泥時,H臂后懸架的剛性立刻顯了出來,車身沒有明顯側傾,方向盤的反饋依舊清晰。

踩電門時,動力輸出很克制,沒有多余的空轉,車輪貼著穩穩軟路向前,31812N?m/deg的抗扭剛度讓車身像塊整體。剎車時更覺安穩,泥濘路面本易打滑,可腳下的踏板反饋很線性,車身沒有跑偏,H臂懸架有效抑制了車輪外傾,連帶著座椅的搖晃都很輕微。

真正的考驗在進入天山托木爾大峽谷腹地到來,這里的地貌像被老天爺揉皺的赤色綢緞,碎石灘、陡坡、干涸的河床交錯,據說連當地人都不敢輕易深入。

在車輪碾過拳頭大的石塊時,懸架的濾震不是簡單的"軟",而是帶著韌性的緩沖,整車在遇到大顛簸時不會出現大幅彈跳,同行的工程師說,這懸架比傳統多連桿減重55%,簧下質量僅5.06kg,加上72mm大尺寸懸置軟墊,能降低30%以上的路面沖擊。果然,連續碾過幾塊拳頭大的石頭,方向盤幾乎沒什么振動,手心始終穩穩的。

完成越野路段的體驗后,我們把車停在了一片相對平整的空地上。此時再看風云X3L,那方方正正的車身早已被沿途的塵土染成了赭紅色,雖說裹著一身泥污,卻絲毫沒顯得狼狽,反倒透著股利落的精神勁兒。

說實在的,這次試駕已經超出了風云X3L原本的產品定位——它本是主打“時尚輕戶外方盒”的車型,設計初衷更多偏向于日常通勤與輕度戶外場景,而今天的試駕環節,顯然跨過了這個定位的邊界,進入了更具挑戰性的越野領域。但從實際表現來看,它的能力是可以突破預設上限的。
不過這里必須說清楚,此次參與試駕的風云X3L,其輪胎與輪轂并非原廠配置,而是特意更換了越野專用的版本。這也從側面說明只要給予合適的條件,它可發揮出超出原本定位的實力。

寫在最后
除了以上提到的“硬菜”,風云X3L身上還有許多值得細品的亮點。
比如同級獨有的拖車資質,前1后2的拖車鉤布局日常或許用不上,但當戶外露營需要拖掛裝備,或是同伴車輛陷困時,1.6噸的推拽能力便能化身可靠的“救援伙伴”,自帶的合格改裝資質更省卻了后期折騰的麻煩。
后備廂電吸門的設計也藏著對生活場景的洞察,側開門延續著經典韻味,89.9度的超大開啟角度,讓搬運行李、搭建露營天幕時不用彎腰遷就,哪怕是雙手抱滿物品的女性,也能優雅關閉,少了蠻力關門的嘈雜,多了份從容。
而作為增程SUV,它的續航實力更是“走得遠”的底氣所在。211公里的純電續航足夠覆蓋日常通勤一周不充電,超1000公里的綜合續航則徹底打破了長途出行的里程焦慮。無論是城市里的朝九晚五,還是駛向戈壁荒漠的遠方,這份“電力儲備”都讓每一段旅程少了對續航的顧慮,多了說走就走的灑脫。

這些設計,說到底都是對“多場景”的精準回應,日常用著順手,戶外玩得盡興,續航撐得長久,讓這臺方盒子既能融入柴米油鹽,也能奔赴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