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汽車行業走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國內市場“價格戰”打得火熱,車企出海也面臨重重挑戰,“內卷”幾乎成了常態。在這種復雜局面下,汽車行業大佬們的一言一行,都格外引人關注。他們的金句,往往不只是個人觀點,更牽動行業脈搏,點明了挑戰,也指明了方向。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盤點2025年上半年,那些汽車圈大佬的“十大金句”。
1
華為余承東:
“鼓勵真牛,打擊吹牛!鴻蒙智駕就是第一”

在2025年6月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余承東宣稱鴻蒙智駕“不僅是第一陣營,更是第一名”,并承諾下一代技術“大幅超越行業”。他同時呼吁“鼓勵真牛,打擊吹牛”,被指矛頭指向營銷過度的小米等品牌。爭議點在于華為智駕尚未經受大規模市場檢驗,其高調宣言引發傳統車企對“技術霸權”的擔憂。余式金句總是包含著技術自信與營銷焦慮,是二者的混合體。一邊以“真牛”立技術高塔,借“打假”破對手護城河,卻在流量時代陷入“自詡第一”與“自曝短板”的悖論旋渦。
2
小米雷軍:
“詆毀,本身就是一種仰望”

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微博引用“詆毀,本身就是一種仰望”并標注為“莫言名言”,疑似回應華為余承東的暗諷。余承東稱“從其他行業來的公司只做一款車就賣爆,產品可能不好”,矛頭直指小米。雷軍借此言既凸顯了對手批評背后的“酸葡萄”心理,又以當月SU7交付28,000臺的實績為底氣,將爭議轉化為對小米市場影響力的變相認證。
盡管金句傳播效果顯著,雷軍隨后刪除該言論的舉動,亦暴露其引用名言的隨意性。而余承東強調“華為質量標準下某些車無法出廠”,也提醒流量與質量的平衡仍是小米長期挑戰。真正的“仰望”終將歸于產品與時間的檢驗,而非口水戰的修辭。
3
奇瑞尹同躍:
“汽車越來越智能,企業領導反而有點‘弱智’了”

這句話并不是對其他企業領導的嘲諷,而是一句自嘲,更是直指行業痛點的犀利評論,出自于尹同躍在2025年6月中國汽車論壇上的發言,其原話為:“實際上我們是膽子比較小的一家企業,總是跟著別人干好事、也跟著別人干壞事。我們在新技術方面積極開發,但新技術上車也很膽小;宣傳上我們也不敢得罪誰。我們一直說,在國內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在國外我們就特別擔心被別人討厭。”事實上,尹同躍以“弱智”的自黑,既是對奇瑞 “保守即擔當”路線的辯護,更是對行業敲響警鐘:當智能化成為潮流,企業領導者的 “笨功夫”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撕破了技術繁榮的表象,呼喚回歸汽車產業的本質。
4
長城魏建軍:
“汽車產業中的‘恒大’已經存在,只是尚未爆發。”

魏建軍的這一論斷,實則是其對中國汽車行業資本泡沫與經營風險的尖銳警示,由此也引發行業地震式反響。其直指當前行業痼疾:部分車企依賴“燒錢換規模”; 車企平均賬期過長,供應鏈資金鏈緊繃;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跌至3.9%,侵蝕產品質量與技術投入根基。
雖然將技術密集型負債與地產投機性泡沫簡單類比略顯片面,但該言論的意義并非預言“誰將爆雷”,而在刺破行業集體盲目,推動從資本狂歡回歸技術與盈利并重的商業本質。
5
吉利李書福:
“天上掉不下來汽車產業,吹牛也難以吹出經得起檢驗的產品。”

李書福"天上掉不下汽車產業"的論斷,直指行業浮躁風氣。此言既暗諷新勢力依賴資本輸血、營銷造勢卻技術空心化的現狀,也否定"流量為王"的競爭邏輯。作為傳統車企代表,李書福以吉利全球研發體系(沃爾沃技術、SEA架構等)和全產業鏈布局(電池、衛星等)佐證"技術長跑"理念,其2025年7.2%的研發投入占比遠超行業均值。此言推動行業從"融資額"回歸"毛利率"等實業指標,但也引發"既得利益者敘事"爭議。在資本退潮的當下,李書福的警告尤為振聾發聵:汽車產業沒有捷徑,唯有經得起檢驗的產品才是立足之本。
6
上汽大眾傅強:
“L2+不是技術落后,是對用戶生命的敬畏”

傅強"L2+不是技術落后,是對用戶生命的敬畏"的發言,精準擊中了當前智能駕駛發展中的核心矛盾。在行業瘋狂內卷"全自動駕駛"的背景下,這一表態展現了上汽大眾作為傳統車企的務實態度。該發言更戳破了部分車企過度宣傳自動駕駛的營銷泡沫,將安全置于技術炫技之上;重新定義了技術先進性的評判標準——不是功能的激進程度,而是可靠性和用戶信任度;體現了德系車企"安全至上"的基因傳承。在當前L3/L4頻頻爆出事故的行業環境下,這種對技術邊界保持清醒認知的立場,反而彰顯了真正的技術自信。
7
上汽賈健旭:
“雞蛋破殼有兩種:由外及內是食物,由內及外是新生”

賈健旭的"雞蛋破殼論"生動詮釋了上汽集團的轉型哲學。這一比喻精準抓住了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時代的突圍困境:被動等待外部沖擊,比如政策變化/新勢力競爭等,只會淪為行業洗牌的犧牲品;而主動從內部突破,即技術革新/組織變革等,才能獲得新生。這也揭示了上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改革決心,點明傳統車企轉型的本質是自我革命,正如上汽斥資600億布局電動化、智能化。同時也在警示行業:在產業變革的臨界點,唯有主動破局者才能掌握命運。這一金句不僅展現了上汽的危機意識,更映射出中國汽車工業從"制造"向"創造"躍遷的必由之路。
8
奔馳段建軍:
“不排斥、不懼怕被對標”

段建軍"不排斥、不懼怕對標"的宣言,展現了奔馳面對行業競爭的自信與定力。這一表態既彰顯了百年豪華品牌的技術底氣,以全球領先的安全標準和扎實的研發投入為支撐。同時也直擊行業痛點,痛斥"碰瓷營銷""水軍抹黑"等亂象,呼吁回歸產品本質競爭。在電動化轉型承壓的背景下,奔馳以法律維權亮明底線,同時堅持"安全至上"的豪華基因,拒絕流量焦慮。這既是傳統豪強的防守反擊,更是對行業健康發展的積極引領。
9
嵐圖盧放:
“造車永遠要符合‘車規級’標準,而非‘消費級’!”

盧放“造車必須符合車規級標準”的宣言,直指行業“快消品化”亂象。面對部分車企為追求迭代速度濫用消費級芯片,如高通驍龍8 Gen 3上車,縮短換車周期至3-5年的趨勢,盧放以嵐圖央企身份發出安全警告:車規級芯片需耐受-40℃~150℃極端環境、10年以上壽命及≤1PPM故障率,遠非消費級芯片可比。此言引發傳統車企共鳴,揭露行業“選擇性車規化”的雙標行為,呼吁監管介入統一安全標準。
10
比亞迪王傳福:
“不拉踩同行是比亞迪的企業原則”

在2025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王傳福明確表態:“無論承受多大委屈,比亞迪不會拉踩同行,只專注做好自己。” 此言論直擊行業惡意競爭亂象,強調以技術創新而非貶低對手贏得市場,被視作“反內卷”的價值觀宣言。當對手還在“拆臺”時,比亞迪已用數百億研發“筑臺”。這一立場既是對惡性內卷的“降維打擊”,也揭示了中國汽車工業真正的勝負,終將由研發數據與全球用戶的信任票決定。

當余承東高呼“鴻蒙智駕就是第一”并劍指“吹牛者”,雷軍以“詆毀即仰望”優雅反擊;當尹同躍自嘲領導“弱智”直刺行業虛火,魏建軍預警“汽車界恒大”引爆資本泡沫憂慮——大佬們的唇槍舌劍,將中國汽車工業轉型期的深層矛盾赤裸裸地攤開在聚光燈下。這場“金句戰爭”的硝煙背后,是新舊勢力對技術路線、行業標準乃至生存哲學的激烈碰撞,也是流量狂歡時代下,中國汽車人集體尋找出路的掙扎與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