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上半年的激烈廝殺之后,進入7月,各家車企紛紛展開了新一輪的競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而在銷量的背后,更折射出了整個行業在技術、戰略以及市場需求等多方面的動態變化。
01
“降速”與“追趕”
Part One
從銷量數據來看,比亞迪以34.42萬輛的成績依舊穩居榜首,彰顯出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統治地位。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7月同比增長僅0.6%,環比更是下降近10%,這是過去三年里罕見的“雙低”,也是一個應該警惕的信號。

不得不說,比亞迪近年來可謂鋒芒正盛,從2021年全年銷量74萬輛,到連破百萬、200萬和300萬輛,再到去年銷量突破400萬輛,超過本田、日產以及福特,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也不過只用了三年時間。

當然,比亞迪在7月份出現環比下滑,也并非市場需求端的萎縮,而是包括了產能、渠道、競爭對手策略調整等多維因素。比如在產能端,比亞迪長沙、合肥等基地產線改造升級,存在短期供給受限。

又比如在渠道端,王朝與海洋兩大網絡在三四線城市的覆蓋率也已經接近了天花板。好在,比亞迪在海外市場持續突破,為品牌注入了新的增長動能,后續隨著新高端車型的陸續上市,有望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

至于競爭對手方面,吉利汽車以23.77萬輛、58%的同比增速成為傳統軍團里最鋒利的矛。在“新四化”戰略的指引下,吉利汽車如今通過極氪、銀河等子品牌已構建起多層次新能源產品體系。其中,銀河品牌7月銷量達9.5萬輛,同比勁增237%,其主攻的10-15萬市場恰恰與比亞迪形成了直面競爭。

而在《一品汽車》看來,目前國內各傳統大廠的體量已經進入了短兵相接的地步,比亞迪的“降速”與吉利的“追趕”或許也標志著“一家獨大”的規模紅利進入尾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戰正在轉變為效率戰,這對于車企而言既是壓力,但無疑也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事實上,除了比亞迪和吉利之外,極狐、嵐圖、阿維塔、智己等“國家隊”借助華為、寧德時代的技術外溢,也均在7月集體實現銷量翻番:嵐圖同比增長102%、阿維塔同比增長178%、極狐同比增長50%。而這也再次證明了,在競爭白熱化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品牌不再只單純依靠歷史資產,而是需要打造強大的技術與生態聯盟,以細分場景切入市場需求和用戶體驗。
02
“卡位”與“失守”
Part Two
在新勢力品牌中,零跑汽車以5.01萬輛的銷量創下歷史新高,成為榜單中的最大黑馬,同比增長更是超過了126%,而這也是其月銷首次突破5萬輛。作為新勢力品牌中的技術派,零跑憑借全域自研的優勢,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領域實現越級配置,7月24日推出的全新車型B01上市72小時就鎖單超1萬輛,也為品牌后續增長埋下伏筆。

鴻蒙智行以4.77萬輛的銷量緊隨其后,同比增長8%,其中問界系列貢獻突出,交付40753輛,在鴻蒙智行中占比達85%。不過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鴻蒙智行7月銷量較上月也出現了9%的環比下滑,這或許和其產品改款及新車上市節奏有關。據悉,在今年三季度前,包括問界、享界、智界和尚界在內,共有至少5款新車將迎來改款或上市,導致部分消費者仍在持幣觀望。

除了零跑汽車之外,小鵬汽車7月銷量也創下歷史新高,共計交付新車3.67萬輛,同比增幅高達229.4%。其中,旗下高階智駕系統車型貢獻超3萬輛銷量,全新車型小鵬G7憑借著創新技術與價格優勢也斬獲大量訂單。

理想汽車在7月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交付量只有3.07萬輛,排名第四,環比下滑15%,同比降幅近40%,曾經基本穩定的“增程三強(零跑、問界、理想)”格局被打破。究其原因,6月L6 Pro的“官降+保價”策略提前透支了大量需求,疊加問界、嵐圖、阿維塔等品牌在30-40萬區間市場輪番推新,使得理想的“品牌即品類”紅利出現了裂縫。

此外,7月底剛剛上市的理想i8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銷量可能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火熱程度,這對于期望二次打開純電市場的理想汽車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而從另一方面講,這也反映出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僅僅依靠單一賣點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與之對照的是,小米汽車7月交付量超過3萬輛,主要得益于預期交付量的提升。其中,小米SU7已連續10個月保持月交付量超越2萬輛的高水平運行。那么隨著小米YU7的陸續交付,未來小米汽車在銷量上或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另一邊,蔚來汽車的增速也再度放緩,7月累計交付新車2.1萬輛,同比增長3%,環比下滑16%。其中,蔚來品牌交付新車12675輛;樂道品牌交付新車5976輛,螢火蟲品牌交付新車2366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樂道L90的積極定價讓公司港股股價在過去一個月上漲27%,成為7月股價漲幅最大的新勢力,顯然蔚來汽車接下來的銷量增長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樂道L90這款車型的市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