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機器人行業龍頭伯朗特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伯朗特”)因一則高管薪酬議案,被推上了輿論風口。
伯朗特公司董事會審議的《關于總經理固定工資200萬元的議案》被否決,隨后公司第十大股東君嵐投資(嘉興君嵐投資合伙企業)迅速發表公開信,直指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尹榮造“通過制度設計掏空公司,羞辱股東”,并號召全體股東共同行動,修改公司章程,修復治理結構,將尹榮造“清除出伯朗特公司”。
上述事件不僅揭開了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積怨已久的控制權之爭,更將伯朗特近年來持續虧損、業績下滑,甚至與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對簿公堂的事實公之于眾。被譽為“新三板狂人”的尹榮造,曾喊出“萬億市值目標”和“百億定增”的豪言,如今在公司巨額虧損、信譽受損的背景下,顯得格外諷刺。
這場圍繞天價薪酬、公司治理、股權爭奪的“鬧劇”,引發了市場對伯朗特公司的再認識。

天價薪酬風波與創始人、投資人“恩怨情仇”
8月4日,伯朗特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的決議公告,引爆了這場行業“大瓜”。公告顯示,一份被提交的《關于總經理固定月工資200萬元的議案》提議,自2025年8月起,公司總經理固定工資調整為200萬元。
但是,這份“天價薪酬”議案并未如尹榮造所愿。最終,在5位有權投票的董事中,該議案以1票同意、4票反對的結果未能獲得通過。投出反對票的董事理由直截了當:公司當前處于虧損狀態,應當先賺錢彌補虧損,待公司盈利以后再提高薪酬待遇。
令人意外的是,這并非尹榮造首次提出類似“激勵”方案。據伯朗特第十大股東君嵐投資李博錚透露,在2025年7月29日,尹榮造就曾以董事長身份向董事會提交過一份更為“驚人”的議案:要求將公司未來十年全部凈利潤減去1元后的所有資金,作為他個人的獎金。君嵐投資表示,“如果說這不是在掏空公司,拿什么才是?如果說這不是在羞辱股東,那還有什么底線?”
在尹榮造提交總經理固定月薪200萬元的議案后,君嵐投資發布公開信,直指尹榮造對伯朗特公司的“掠奪式控制”。在信中,君嵐投資支出,尹榮造并非公司技術創始人,也從未主持過任何關鍵研發。他之所以獲得對公司的控制權,源于新三板時期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在公司初期借助新三板市場火熱和高估值融資過程中,尹榮造安排技術團隊與核心管理層減持套現,將所得資金幾乎全部轉入其控制的“榮造一號基金”。隨后,尹榮造借助該基金的投票權和董事安排席位,完成了對伯朗特治理結構的“私有化”。這種“設局而非創業,掠奪而非經營”的從行為,徹底架空了股東對公司治理的參與和話語權。
君嵐投資之所以選擇在此時“出售”,是認為“時機已至”。尹榮造的“榮造一號基金”在投資人派出的律師幫助下已于近日完成清算,所有投票權已盡數回歸原始出資人手中。這意味著尹榮造不再擁有此前借基金包裝出的近40%的投票權(尹榮造個人持股21.65%,榮造一號基金持股17.55%,其執行事務合伙人于2022年8月變更為尹榮造),從而失去了操縱董事會的基礎。
君嵐投資表示,尹榮造在此時連續做出“報復性動作”——包括豪車采購、天價薪酬議案、修改章程等,是因為尹榮造知悉自己即將失去對公司控制權。對此,君嵐投資已正式向公司提交修改公司章程的提案,并號召股東在8月18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投票支持,力圖重建伯朗特的制度底線,將尹榮造徹底清除出公司,恢復所有合法股東依法參與董事會治理的權利。

深陷虧損泥潭,四年半虧損超4億元
伯朗特公司成立于2008年,曾是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的一面旗幟,主營機器人和機械手的研發,一度被評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2014年1月,伯朗特掛牌新三板,成為擴容后首批掛牌企業。公司董事長尹榮造曾因喊出”萬億市值目標“和”百億定增“計劃在新三板市場名聲大噪,被稱為”狂人“。2019年,伯朗特啟動科創板上市輔導。
不過,在2021年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和深圳皇嘉會計師事務所先后對公司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直指其“應用商銷售模式和應收賬款可收回比例存疑”后,伯朗特于2023年4月從全國股轉公司終止掛牌,企業信譽和市場銷售遭重創。
從財務數據看,伯朗特的經營狀況持續下滑,讓人擔憂。財報數據顯示,從2020年至2024年,伯朗特分別實現營收4.47億元、3.74億元、2.26億元、2.01億元和2.4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7383.3萬元、-5309.2萬元、-1.04億元、-1.25億元和-8686.3萬元。2025年上半年,伯朗特實現營收1.77億元,同比下降17.84%;歸母凈利潤-3941.87萬元,虧損收窄5.79%。
簡單計算,從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伯朗特累計虧損超過4億元。持續的虧損對公司現金流造成巨大壓力,嚴重侵蝕了公司造血能力和發展潛力。
導致伯朗特業績下滑的核心原因,正是其獨特的“應用商銷售模式”及其帶來的應收賬款風險。審計報告描述,該模式通過授信和返點制度激勵應用商銷售產品,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伯朗特負責機器人和機械手本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應用商則負責終端應用設計、集成和售后服務。然而,會計師事務所對這種模式下收入的真實性、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性提出嚴重質疑,認為其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最終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與伯朗特陷入持續虧損泥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機器人行業其他企業正在快速發展。如同樣專注于機器人領域的極智嘉,預計2025年上半年收入實現約27%至32%的同比增長,凈虧損大幅收窄,有望在2025年扭虧為盈。另一家機器人企業文遠知行2025年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0.8%,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和市場前景。與同行相比,伯朗特不僅業績持續低迷,公司還深陷在治理危機之中。

與會計師事務所糾葛不斷
伯朗特公司近年來的經營困境,與多家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糾葛密不可分。這場“鬧劇”的導火索,正是公司連續兩年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直接導致公司被終止掛牌。
伯朗特在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后,為了獲得“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開始了頻繁更換審計機構、甚至將審計機構告上法庭的“折騰”之路。
天健會計師事務所自2011年起連續十年擔任伯朗特的審計機構,經歷了公司的股改和新三板掛牌。但在天健對伯朗特2020年財報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后,伯朗特認為天健嚴重違反相關規定,將其告上法庭。法院一審、二審均判伯朗特敗訴。
在天健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后,伯朗特聘請了深圳皇嘉會計師事務所審計2021年財報。在2022年6月,皇嘉同樣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理由與天健類似。很快,伯朗特將皇嘉告上法庭,但一審和二審的結果和天健案類似,伯朗特均以敗訴告終。
緊接著,伯朗特于2022年11月與中興華會計師事務所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聘請其審計2020年至2022年財報,并約定于2023年2月28日前出具審計報告。但是,雙方簽約后,中興華僅僅如期出具了年度盤點和函證。在得知伯朗特起訴了前兩家審計機構后,中興華選擇單方面終止與伯朗特簽訂的審計業務約定書,并未實質性開展審計工作。
之后,伯朗特又將中興華告上法庭,要求其繼續履行審計業務。雖然法院在2023年10月8日判決該約定書有效,但駁回了伯朗特繼續要求中興華繼續履行以及賠償的其他訴求。
之后,伯朗特會計師事務所再次歷經多番更換,在注冊會計師的不懈努力下,伯朗特會計處理逐步規范,最終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伯朗特持續虧損、控制權之爭和不規范的會計處理事宜,無不揭示出這家昔日明星企業在公司治理、財務透明度及管理層誠信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機器人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伯朗特的故事,極為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