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雙雄爭霸”。
“國內零售基本呈現了政策補貼驅動之下,車市結構性增長的特征,增長速度相對放緩。”
對于10月的中國車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簡稱“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給出如上總結。
在看似平穩的零售數據下,國內汽車市場似乎正醞釀著格局之變。
根據乘聯分會最新數據,近年來中國乘用車零售市場多次出現的“銀九金十”盛況并未如預期的那樣出現,反倒呈現出“批發與出口創新高”、“零售增長乏力”并存的復雜圖景。
在這一結構性變化中,車企間的競爭也被推至高潮。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一增一減之間,頭部兩家公司銷量僅差3萬輛,份額差距已縮小至1.4個百分點。
在2025年末沖刺關鍵時刻,中國單一企業月度銷冠寶座是否會易主,已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同樣,造車新勢力的兩極分化會如何演繹,也扣人心弦。
01
今年10月,中國車市整體呈現出“內需平淡”的特征,但外需旺盛。
從汽車零售端看,224.2萬輛的銷量雖較去年同期略降0.8%,但累計1-10月仍實現7.9%的同比增長,累計銷量達到1925萬輛,顯示整體市場仍具韌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車零售市場增速放緩并非孤立現象。
乘聯分會分析認為,其背后是首購群體減少、換購周期拉長等長期因素,加之今年10月長假及部分省市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收緊的綜合作用。
相比之下,批發與出口則表現強勁。10月廠商批發銷量同比增長7.6%,達到293.2萬輛;乘用車出口更是大增27.7%,達到56.8萬輛,雙雙創下月度歷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車在出口中占比已達44.2%,同比提升17個百分點。
更值得玩味的是廠商庫存策略的轉變。
10月,廠商產量達到295.1萬輛,同比增長11.4%。相對積極的生產態勢下,廠商總體庫存增長14萬輛,與去年同期下降5萬輛形成強烈反差。
對此,崔東樹表示:“今年10月廠家對市場預期相對樂觀,乘聯分會也認為受到2026年新能源車購置稅政策調整影響,今年年末車市會實現超強增長。”
02
新能源汽車市場仍是最大亮點,10月新能源市場不僅總量增長,內部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162.1萬輛,同比增長18.5%,滲透率達到55.3%,較去年同期提升5.1個百分點;1-10月累計批發1205.8萬輛,同比增長29.9%。
其中,純電動市場增長強勁,批發銷量102萬輛,同比增長31.6%。
尤其是A級電動車市場表現愈發強勢,10月批發25.5萬輛,占純電動份額25%,同比增長5.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A00級、A0級和B級純電動市場份額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乘聯分會在報告中指出,經濟型電動車增長是可持續的,只有經濟型電動車普及才能真正拉動車市增量。
與純電相反,10月增程式批發銷量已轉為同比負增長,單月批售12.1萬輛。
插混市場雖然增速明顯放緩,但仍是車企技術競爭的高地。比亞迪、吉利汽車、奇瑞汽車、長城汽車在插混領域持續發力,尤其是吉利汽車與比亞迪在插混市場的廝殺尤為激烈。
—延伸閱讀—
吉利汽車再發動一場局部戰役
奇瑞汽車不追流量銷量,追什么?
千萬不要被新勢力賣爆的銷量蒙蔽
03
從乘聯分會公布的數據看,零售端比亞迪10月銷售29.59萬輛,同比大幅下滑31.4%;反觀吉利汽車,10月銷量大漲36.8%,達到26.56萬輛。
這一漲一降之間,兩者月度零售銷量僅相差3萬輛,零售市場份額更是僅相差1.4個百分點。
即便是今年前10個月累計零售銷量,吉利汽車也在以214萬輛、56.2%的同比高增速逼近比亞迪,兩家企業的份額差距只有3.6個百分點。
更關鍵的是,在乘聯分會統計口徑下,吉利汽車10月新能源零售銷量同比增長54.7%;1-10月累計零售增速更是幾乎同比翻番,較同期國內新能源零售市場銷量增速21.9%,高出7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在決定未來的新能源主戰場上,吉利的進攻勢頭更為迅猛。
而已完全新能源化的比亞迪,則是在經歷此前數年的高增長之后,呈現出下滑態勢。
04
比亞迪與吉利汽車的這場年末“天王山之戰”,已不僅是一場銷量的競賽,更是兩種發展模式與戰略路徑的碰撞。
這場競爭已從單一的產品較量,升級為全體系的對抗。
在不久前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系統地闡述了以“用戶至上、戰略引領、元動力保障”為核心的企業價值觀。
這可以視為吉利向市場發出的信號:其高速增長并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厚的內部體系作為支撐。
另一邊的比亞迪,正面臨“守城”的巨大壓力。
盡管其憑借深厚的產業鏈布局和技術積累依然穩坐頭把交椅,但10月批發、零售銷量均同比出現下滑,市場份額受到侵蝕。
在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堅持“油電共進”的多面手圍攻下,比亞迪的規模優勢正被逐步削弱,其如何調整策略以應對這場貼身緊逼,將成為其能否守住冠軍寶座的關鍵。
05
在頭部“雙雄”之外,奇瑞汽車、長安汽車、一汽-大眾等第二梯隊車企也在激烈競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奇瑞汽車憑借出口與新能源雙線增長,繼續位居批發銷量排名第三;長安汽車則在新能源零售端表現穩健,同比增長2%;而一汽-大眾雖仍居前五,但同比下滑3.9%,面臨轉型壓力。
另值得關注的是“創二代”品牌的崛起。
在北汽極狐、東風嵐圖、長安深藍等傳統車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強勢增長帶動下,上汽集團、東風集團股份、長安汽車、奇瑞汽車、北汽集團五大國有大集團的自主品牌10月同比合計增長17%,成為推動自主品牌向上的重要力量。
相比之下,新勢力陣營內部出現分化:小米汽車、零跑汽車、小鵬汽車等銷量增長顯著,而理想汽車則面臨增速放緩的壓力。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10月新勢力份額達22.7%,同比增長6個百分點,其中小米汽車首度躋身新能源批發前十,表現搶眼。
ViewsofAutosKline:
10月車市在平淡的零售數據背后,隱藏著激烈的結構性變革。
比亞迪與吉利的對決,不僅是兩家企業的競爭,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縮影。
李書福所闡述的“核心價值觀”與市場端的銷量表現,共同勾勒出一家頂級車企的成長邏輯。
無論誰最終勝出,都預示著中國汽車品牌正在集體向上,憑借更健全的體系力,邁向全球舞臺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