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15-2024 幫眾人 版權所有 京ICP備2015123571號
去年理想汽車測創始人李想,曾經公開炮轟PHEV,認為堅持多擋PHEV的車企,會在未來一兩年都轉換成增程式的技術路線,并以2025年這個節點作為驗證。如今是2024年,距離李想所說的節點還有一年的時間,但是,李想對于增程式和多檔插混的判斷,似乎即將成為事實。
我在這里可以大膽預測,今明兩年,增程式和單檔混動可能會分庭抗禮,而多檔插混的占有率,會逐漸下滑。
很多人看到這里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多檔插混明明比增程式更先進,為什么先進的還會被淘汰?你是在胡說八道!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別急,聽我說完。
增程式和多檔插混車型的競爭,其實不只是兩個技術的競爭,更多的是電驅為主,和油驅為主的路線之爭。隨著動力電池降價,以及電驅技術的進步,多擋插混未來會逐步變成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技術,這是我這個觀點的核心。
造車這件事,從來不是越先進越好,不然燃油車時代,大家都上機械增壓了,為什么自然吸氣的日系車能夠大行其道,為什么被認為落后的CVT和雙離合變速箱,占有率會逐漸上升?因為造車就是平衡的藝術,選擇增程還是選擇多擋位的插混方案,核心點在于對油耗、成本、性能如何平衡。
增程式動力技術相對「無腦簡單」,簡單點理解就是「電車帶個燃油充電寶」,本質上就是電動車,技術上限低,但是卻低成本解決了電車的補能問題和續航問題,同時,市區能耗比燃油車有優勢。
PHEV是「可以純電行駛的油車」,相比增程式最大的優勢是部分工況可以直驅可以并聯驅動,多擋PHEV保證了不同工況、不同速度之下不會出現功率斷層,也不會出現高速行駛,內燃機發電再用電驅動的“脫褲子放屁”的情況,但是多檔插混系統結構復雜,研發周期長,成本也更高。
增程式之所以會崛起,主要是因為動力電池的價格出現了大幅的降低,100度電池包的成本已經不到5萬元了。未來,大電池增程式車型必然會出現,三四百公里甚至,四五百公里的純電續航,也是家常便飯,這會帶來三大影響:
1、在純電續航大幅提升的情況下,用到內燃機的幾率降低了很多,無論是增程式車型還是插混車型,對于油驅的依賴度會大幅降低,而這本身就和多檔插混車型的設計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換言之,多檔插混上一個內燃機和多檔變速箱,就是為了更多的發揮內燃機的作用的,現在你絕大部分時間都用電了,用這么復雜的結構意義何在?
2、在幾乎所有的市區路況,用戶都會用純電行駛,甚至跑高速只要有充電條件,車主都會充電,用純電行駛,這種情況下,增程式車型完全可以當電車來開,而多檔插混車型,這時候劣勢反而會凸顯,比如說發動機介入和換擋時候的頓挫問題。
3、增程式相比多檔插混車型最大的劣勢,也就是高速能耗問題,對于用車體驗的影響微乎其微,一年用不到2箱油的情況下,你會在乎高速油耗高個一升半升嗎?
有人說,那多檔插混車型,就不能上個大電池嗎?那不比大電池的增程式車型更好了嗎?可以,但是有幾個問題要解決:
第一個問題:如何平衡內燃機和電池?如果內燃機強勢,那么勢必侵占更多發動機艙的空間,前置雙電機結構,本身就與更強勢的內燃機設定,在空間需求上處于矛盾狀態。換句話說,在同等的尺寸下,多檔插混車型可以放下的動力電池容量,和增程式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個問題,成本可能會失控。增程式/單擋位插混的發動機,可以完全不考慮中低速路況,只考慮高效率運轉區間,而多檔插混車型,要兼顧中低速,要考慮檔位之間切換的平順性和響應性,而本身更復雜的結構就會帶來更高的成本,那么,要么犧牲利潤,要么降低電池容量,要么降低電機功率,必然會做取舍。這會導致原本多檔插混在性能和能耗方面的優勢,反而會成為劣勢。
總而言之,一個大趨勢就是,隨著電驅技術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那么為了去取舍,去平衡成本和空間,那么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內燃機往往就會成為被“犧牲”的那個。而車企是必然會做出這樣的決策的,舉個例子,一個純電續航400公里的增程式車型,和一個純電續航200公里的多檔插混車型,如果價格接近,你猜猜哪個會更好賣呢?
因此,我可以肯定,多檔插混車型,未來必然會出現,占有率下降,甚至直接轉型增程式的情況,不信咱們就等2025年見分曉,我也期待我被打臉,但是大概率,我的判斷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