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尤其是中高端新能源汽車的底盤技術,已經是很多百年車企追趕不上的存在了,倒不是因為機械結構有多先進,而是很多思路,老外壓根沒有往那個方向想……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持續發展,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底盤技術也有了明顯的進步,至少在賬面上是這樣!我們看到很多二三十萬的新能源汽車,都搭載了空氣懸掛、CDC可變電磁懸掛,也有一些車型搭載了圓規掉頭、后輪轉向。甚至像仰望U8、仰望U9這種百萬級車型,還能實現應急浮水、原地快速彈跳/飛躍等動作。很多新能源車型開起來、坐起來的感覺,的確是“脫胎換骨”了……
大家也都知道,在燃油車市場,國產車的底盤表現是相當拉胯的,很多用戶和專業人士都看不上,那么為什么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突然就變好了呢?
電池真的是首功之臣
大家都知道,在燃油車市場,絕大多數的汽車產品,發動機和變速箱都位于車輛前艙,所以從物理結構上來說,前后配重就是不均衡的,有些車型做到了前后配比的均衡,但可能代價就是車輛空間、乘坐的舒適性需要做出妥協,對于缺乏底盤調校的國產燃油車來說,情況則更加棘手。
但是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電池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在的新能源汽車,除了一些油改電車型之外,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都平鋪在底盤上了。這樣一來,車輛前后配重實際上是很容易實現的,而且電池平鋪在底盤上,也可以有效降低車輛重心,從這一點上來說,至少從結構上來說,就已經有了優勢。
前艙更有發揮空間
大家都知道,對于懸掛來說,連接車輪的連桿越多,對于車輪的控制就更加精準,而在燃油車時代,由于發動機和變速箱占據了前艙很大的空間,所以其實對于布置懸掛系統來說,就沒有那么得心應手了!
但是到了新能源汽車產品上,不管是混動、增程還是純電,前艙空間相對都要更充裕一些,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有更多空間布置結構相對更加復雜的雙叉臂、多連桿等前懸掛了,這樣一來,底盤的表現就會更好了。
高壓電,本身也是一種能力
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懸掛本身和整車智能也高度融合了,而且汽車廠家之間的競爭,也讓大家在底盤方面,更舍得“加料”!我們看到很多廠商給新能源汽車配上了空氣彈簧+CDC可變懸掛,底盤高度和懸架軟硬可調,這本身就省去了很大一部分調校精力。
而像仰望U9這種擁有極致運動能力的底盤系統,搭載的直線電機,就需要高壓電的加持,能讓懸掛的直線電池,迅速爆發扭矩,讓車輛底盤能夠快速調整,在燃油車產品上,是很難實現的。
電池增加了底盤的抗扭轉能力
前面我們說了,在新能源汽車產品上,電池的鋪設方式,讓電池成為平衡車輛前后配重比的存在。而現在很多車輛搭載的CTB、CTC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不僅讓車輛底盤更加緊湊,而且電池也成為了車輛結構的一部分,讓車輛的扭轉剛度更強。扭轉剛度更強,對于車輛的前后循跡性加成也更加明顯。
所以其實從本質上來講,隨著國內汽車產業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相比于燃油車,不僅僅是車輛使用能源的不同,而是完全兩套思路。所以在燃油車上,自主品牌和國產車干不好的事情,在新能源汽車上就有機會干好了,比如性能、底盤、智能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