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車市年終考交卷。1月9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以下簡稱“乘聯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乘用車零售2289.4萬輛,同比增長5.5%;廠商批發量同比增長6.3%。乘用車全年零售、批發雙增的背后,去年“兩新”政策(以舊換新、報廢更新)推動汽車消費“翹尾”明顯,其中市場份額突破60%的自主品牌更成為車市新動能。乘聯分會預測,今年車市零售有望同比增長2%,但也給出今年車市價格戰將極其激烈的預警。
年銷高位收官
據乘聯分會統計,去年乘用車零售達2289.4萬輛,同比增長5.5%;累計批發量(含國內與出口)2719.1萬輛,同比增長6.3%;乘用車累計出口量達479.1萬輛,同比增長25%。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去年乘用車在批發、生產、出口量上均創年度歷史新高。
同時,去年12月國內乘用車銷量“翹尾”明顯,進一步推升年銷總量。數據顯示,去年12月全國乘用車零售263.5萬輛,同比增長12%;全國乘用車廠商批發307.5萬輛,同比增長12.3%,環比增長4.5%,創歷年各月新高。“隨著年末臨近,各車企發力沖擊年度目標,12月車市開局表現強勁,汽車市場不斷升溫。”崔東樹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去年12月底截止的“兩新”補貼也為政策到期的車市帶來一波強力拉動。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以下簡稱“流通協會”)相關人士看來,去年12月為年末沖刺階段,各車企全力以赴沖刺年度銷售目標。隨著去年“兩新”政策接近尾聲,加之春節前的購車熱潮,市場購車需求被提前激發。
利好政策拉動車市整體銷量增長的同時,為渠道“減負”也成為去年車市關鍵詞之一。數據顯示,去年車企去庫存達34萬輛,同比增長1000輛;渠道去庫存49萬輛,同比增加1萬輛。乘聯分會相關人士表示:“燃油車經銷體系不穩帶來庫存大幅降低。”從單月來看,去年12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0.2%,同比下降3.5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6個百分點。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相關人士看來,12月庫存預警指數接近榮枯線,汽車流通行業景氣度持續改善。
此外,乘聯分會預計,去年12月車市“翹尾”收官,將對今年1月的車市銷量會產生影響。崔東樹表示,去年促進汽車消費的“兩新”政策取得超預期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四季度的乘用車零售增速達14%超強水平,部分消費者趕在年末抓緊換車,這對今年初的車市產生一定影響。流通協會方面則預測,今年1月車市購車需求相較于去年12月將有所下降。“由于‘兩新’政策在去年12月底已階段性結束,新一輪政策啟動時間并未明確,因此12月汽車市場銷量也呈現比較明顯翹尾現象,而這會透支部分1月汽車消費需求。”流通協會產業協調工作委員會主任楊虹表示,今年1月包含部分春節假期,對車輛的生產及交付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預計1月汽車市場將呈現季節性回落。
自主品牌“狂奔”
車市零售、批發銷量雙增的背后,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崛起正成為增量新引擎。十年前,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757.33萬輛,銷量占有率僅38.44%;十年后,中國品牌乘用車份額61%,同比增長8.6個百分點。
其中,自主品牌頭部企業貢獻突出。來自乘聯分會的數據顯示,比亞迪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長安汽車持續占據頭部領先位置,廠商銷量份額從2023年的32%升至去年的39%。從全年廠商批發量排名來看,去年比亞迪以425萬輛的成績排名首位,市場份額高達15.6%;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別為奇瑞汽車和吉利汽車,累計銷量分別為251.5萬輛與217.7萬輛,市場份額分別為9.3%與8%。
自主品牌銷量“霸榜”,離不開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的紅利。數據顯示,去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1089.9萬輛,同比增長40.7%。同時,去年新能源車零售年滲透率達47.6%,同比增長12個百分點。其中,去年7—11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均突破50%。崔東樹表示,自主品牌全面領先,反映出去年其從產品力到渠道管理上的模式創新,得到消費者支持和認可。同時,頭部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表現優異,比亞迪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上汽通用五菱汽車等傳統車企品牌份額提升明顯。
滲透率持續走高,新能源車在消費端的認可度也持續增長,而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意向人群中,中國乘用車品牌成為消費者的“優選”目標。剛剛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市民張明(化名)表示,去年獲得新能源汽車指標后,主要選擇的品牌都集中于傳統自主品牌或是造車新勢力品牌,主要原因是設計新穎、智能化配置全面,相比合資品牌性價比更突出,同時也有很多高端產品可以挑選。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高端化占比也持續提升。數據顯示,2023年售價20萬元以上的自主品牌車型品牌銷量占比為36%,去年該占比已升至41%。其中,在新能源市場中的自主品牌銷量占比更高。2023年,20萬以上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占比為70.6%,去年該占比升至74.4%。
“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并非一蹴而就,這是不斷積累得到的必然結果。”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相比合資品牌,中國品牌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轉型速度更快,并且產業鏈的完整度高、成本控制力強,疊加產品性價比高,讓自主品牌在市場上擁有較強競爭力。
銷量更高價格更卷
去年國內車市以5.5%的同比增長收官,但乘聯分會方面稱,近2300萬輛的零售量較2017年2471萬輛的峰值仍有差距,今年車市仍有促消費的巨大潛力。
在崔東樹看來,去年“兩新”政策階段性暫停,消費者觀望新政策的期待偏高,形成1月初零售走勢較弱。為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當前區域性的“兩新”政策接續和企業出臺的兜底條款,在很大程度上繼續支撐新車市場保持活躍。
此外,今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的《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針對汽車領域,要擴大汽車報廢更新支持范圍與完善汽車置換更新補貼標準。其中,部分“國四”排放車型被納入報廢更新補貼范圍,同時享受報廢更新補貼的新能源乘用車車齡再“年輕”8個月。“此舉必定接續推動國內汽車消費的增長,為1月汽車銷售推波加力。”崔東樹表示,目前按去年的政策基本延續測算基礎判斷,今年國內車市零售將達2340萬輛,同比增長2%。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達1330萬輛,同比增長20%,滲透率達57%。
在今年車市銷量增長預期以及“兩新”政策對銷量的拉動效應下,也讓車企將今年的銷量目標再度提升。其中,比亞迪、吉利、廣汽、長安等頭部車企均在去年基礎上提升今年的交付目標。據統計,部分自主品牌今年銷售目標增長約10%—30%。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車市銷量同比增長5.5%,反觀今年的車市預期增量僅2%,同時疊加今年各車企的高銷量目標,今年的車市價格戰將更為激烈。數據顯示,去年車市降價車型達227款,遠超2023年的148款。從價格上來看,去年新能源車新車型降價力度達9.2%;常規燃油車降價力度達6.8%,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崔東樹表示,新能源汽車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單車批量大幅增大,單車成本明顯下降,而且頭部的競爭格局仍未穩定。因此,在這種高增長的市場中,今年車市價格戰仍將延續并且極其猛烈。
事實上,今年1月車企已拉滿弓弦,車市價格戰已打響。據統計,今年1月車市已有超30個品牌推出降價政策,其中包括奇瑞汽車、廣汽埃安、吉利、長安馬自達、一汽豐田、一汽-大眾、東風本田、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極氪、上汽通用、哈弗等多家品牌。在優惠形式上,各家車企通過立減保險、積分兌換、置換補貼、現金立減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到店購車。其中,合資品牌多推出“一口價”立減優惠。
為爭奪今年銷量,去年12月底特斯拉與比亞迪就“率先”公布今年1月優惠政策。其中,秦PLUS EV榮耀版限時優惠1萬元,起售價降至9.98萬元;第二代宋Pro DM-i同樣限時優惠超1萬元,優惠后起售價為9.98萬元。除直接降價優惠,比亞迪還為上述兩款車型提供高額置換補貼。其中,秦PLUS EV榮耀版的置換補貼最高達2.5萬元,第二代宋Pro DM-i的置換補貼達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