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清晨,山城重慶。重慶國際車展開幕前兩天,汽車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控股股東兵器裝備集團實施分立重組,汽車業務將剝離為一家獨立中央企業,由國資委直接履行出資人職責。
與此同時,東風汽車發布另一則簡短聲明:“暫不涉及相關資產和業務重組”。歷時116天的東風-長安重組談判正式畫上句號,一場汽車央企改革的戰略轉向悄然開啟。
重組劇變:從“橫向合并”到“專業分立”
央企改革的棋盤上,汽車“國家隊”的布局突然轉向。今年2月9日,當長安與東風同步發布控股股東籌劃重組的公告時,市場普遍預期將復制“南北車合并”模式,打造一個年銷量超500萬輛的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行業人士紛紛猜測:東風是否會主導重組?長安品牌是否會被調整?

四個月后,答案揭曉——長安汽車通過分立獨立升格為一級央企。根據長安公告,兵器裝備集團分立后,汽車業務將獨立為一家由國資委直管的中央企業,其余資產注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
這一變化使長安汽車從二級子公司躍升為副部級央企,與中國一汽、東風公司平起平坐,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三汽”。

東風方面則明確表示“暫不涉及重組”,維持現狀。這一差異化處理背后,是兩家企業懸殊的發展態勢:2024年長安銷量增長5.1%至268.4萬輛,凈利潤73.2億元;東風銷量下滑9.2%至189.6萬輛,凈利潤僅0.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消息爆出,長安汽車股票一度沖高近6%,東風汽車股票則跌近7%。


“因企施策的改革智慧顯現”,一位國資研究專家分析,“分立重組避免了強行合并的風險。長安與東風在管理風格、技術路線上差異顯著,若合并可能陷入‘整而不合’的困境”。
長安為何選擇“單飛”?
在軍工體系下,長安汽車長期面臨“軍品優先”的資源分配邏輯。軍工集團的決策流程與汽車行業快速迭代的特性存在天然沖突。獨立運營將破解傳統體制束縛,為市場化改革鋪平道路。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
朱華榮在5月27日股東大會上的表態已露端倪:“重組有利于長安未來發展,將充分利用重組帶來的國際化、全球化、市場化機遇”。當時他特別強調,不會改變既定戰略和技術方向,暗示長安不會在重組中失去自主權。
新能源轉型的“獨立戰役”
長安的獨立恰逢其新能源戰略的關鍵躍升期。2024年,長安新能源汽車銷量達73.5萬輛,同比增長52.8%,但僅占總銷量的27.4%,與行業頭部仍有差距。分立后,長安可集中資源突破核心技術瓶頸。
根據規劃,長安將在未來五年投入200億元布局AI大模型,固態電池的研發也已進入倒計時——2026年裝車驗證,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同時推進“北斗天樞2.0”智能化戰略,計劃2026年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2028年實現L4級功能。

產品矩陣上,長安構建了清晰的品牌梯隊:阿維塔定位豪華智能電動車,5月銷量達12767輛,同比增長179%,已經連續三個月銷量破萬;深藍聚焦主流市場,5月全系交付25521輛,增長78%;啟源作為轉型中堅,銷量36579輛。三大品牌在國內市場全面開花,為“單飛”奠定基礎。

重慶的“央企總部”紅利
長安獨立帶來的不僅是企業變革,更是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重慶將迎來首家央企總部”,這無論是對西部汽車產業中心建設,還是對重慶這座近年都備受關注的直轄市,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長安在重慶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布局,全球14個制造基地中有多個位于重慶。獨立后有望獲得更多國家政策支持,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重慶市政府有關部門表示:“長安升級為央企總部,將帶動成渝地區汽車產業集群向價值鏈高端躍升”。
央企改革的新范式
長安分立打破了“央企重組必橫向合并”的固有模式。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近期強調,央企改革需“提升附加值、推動資源整合與科技創新”。長安案例正是這一思路的實踐——通過專業化整合提升國有資本效能。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王孝飛在今天舉行的汽車之家Q2思享會上的發言,也對長安成為“三汽”的前景非常樂觀,他表示:長安汽車在第三次創業中堅定的轉型,在三大戰略、三大新能源品牌發展中實現新的突破。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王孝飛
這種分立模式可能成為未來改革的新范式:2024年以來,國資委已推動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國家數據集團等多家新央企組建。在汽車領域,聚焦主業、優化布局則成為主旋律。
蜀錦暢言:長安汽車總部里,“兵裝集團”的標識即將被替換。分立后的新央企名稱尚未公布,內部人士透露“中國長安汽車集團”已在討論中。
長安的獨立不是終點。成為一級央企后,它必須在新能源領域證明自己——2024年其新能源銷量占比27.4%,不僅落后于比亞迪、特斯拉,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在全球伙伴大會上立下誓言:“到2030年,長安要成為世界一流汽車企業”。如今國務院國資委給了長安一張獨立經營的牌照,但市場不會對此另眼相看。
央企改革的試驗田上,一粒新的種子已經破土而出。當體制枷鎖打破、創新引擎全開,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場改革試點的真正考題在于:能否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技術定義權,并且真正的屹立于全球市場?答案藏在長安的每一次油門深踩中——畢竟,賽道已準備就緒,現在只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