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汽車產業迎來新的機遇、新的變革。在此背景下,智能座艙作為各類智能化新技術的綜合應用載體,日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化進程的關鍵突破口,也逐漸演化為車企用以吸引消費者,以及打造差異化競爭新優勢的戰略必爭之地。
目前來看,智能座艙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如何?近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的2024 國際汽車智能座艙大會(ICIC 2024)在蘇州市相城區召開。圍繞智能座艙產業融合與生態創新、設計與用戶體驗、軟硬件關鍵技術、多模態人機交互、標準與測評工具等議題,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代表及權威專家匯聚一堂,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未來15年路線圖明年發布
據了解,隨著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升級、智能化配置滲透率提升,智能座艙軟硬件單車價值量不斷提升,有望帶來千億元級增量市場。根據畢馬威《2023年智能座艙白皮書》,預計到2026年中國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達到2127億元,滲透率有望從59%提升至82%。
對于當前的產業現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福深指出,在汽車數字化以及“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浪潮下,汽車智能座艙創新應用取得了顯著領先優勢,并呈現出三大特點。
一是跨界創新日趨活躍,新技術不斷涌現。觸控、語音、視覺、手勢等單一模態技術的發展日趨完善,多模態融合交互技術逐步成熟,人機交互向著更為自然、便捷的方向發展。座艙系統和部件向著更加智能的多元方向發展,滿足消費者對科技感和智能化產品的需求。全棧式自主可控的基礎平臺國產化加速,AI大模型加速應用,為智能座艙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
二是軟件和生態重要性提升,軟硬一體化加速發展。隨著高性能計算平臺、多模態交互、操作系統和軟件平臺等關鍵技術的支撐發展,智能座艙加快向軟硬件一體化發展,不僅實現了芯片、操作系統、自然語言處理等關鍵技術突破,在大模型應用、內容應用、網聯服務等方面也形成產業生態方面的發展優勢。
三是聚鏈、延鏈成勢,產業鏈整體處于國際引領的地位。重點企業積極向上下游產業拓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智能座艙產業鏈體系。尤其是在人機交互體驗、AI驅動的個性化和情感化設計、軟件平臺、網聯技術、先進顯示技術等方面,形成較為明顯的領先優勢,不僅支撐了我國智能座艙產業的繁榮,也推動全球智能座艙產業的快速發展。
侯福深還透露,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已于2024年啟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的修訂工作,汽車智能座艙專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他們將面向未來15年,明確發展目標和技術路徑,為智能座艙創新發展持續提供指導和支撐。這一路線圖計劃將于2025年10月面向行業公布。
AI賦能也要杜絕安全隱患
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明認為,進入智能化、電動化時代,汽車設計需轉變為以人車系統為核心,滿足并優化人的需求,包括心理、生理、情感等多層次需求。因此,要以智能體概念為核心,融合物理硬件、軟件賦能與數據優化,推動功能創新與產品生命周期的持續升級。他希望,行業積極推動傳統研究范式向AI范式轉變,不斷引領智能座艙技術創新發展。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汽車運輸研究中心主任、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煒也表示,AI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智能座艙設計和測試帶來革命性變化。他提出,采用準客觀評價方法,通過開發仿生人,實現皮膚、表情、情緒、視力等高度擬人化,結合AI輔助場景搭建,實現語音、視覺等交互評價,可以提高智能座艙評價準確性和公正性。
智能座艙作為整車智能化的核心構成,已經成為企業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領域。對此,各大車企都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長安汽車總裁助理、梧桐科技首席執行官蔡勇表示,AI浪潮必將席卷而來,長安汽車提出了AI座艙的概念,強調以AI定義座艙,連接由數生智、聚生智能的未來。他認為,AI座艙將成為用戶個性化的智能生活空間,而長安汽車與梧桐科技正攜手合作伙伴,從豐富且情感化的AI應用、強大且端側化的AI算力、深入且體系化的AI技術架構3個維度共同打造AI座艙。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汽車事業部副總經理和衛民發言稱,AI技術是推動汽車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可以持續賦能智能座艙人機交互和場景創新能力。他提出,智能座艙需要重視數字基座建設,解決好算力部署、數據隱私等問題,應通過構建端云結合大模型,以適應不同車型成本要求和不同用戶需求,打造具有具身智能的移動產品和服務。
在賽力斯AITO問界BG整車技術平臺副總經理劉宗成看來,智能座艙設計應滿足用戶的應用場景,以及駕駛安全、隱私保護和交互體驗需求,未來智能座艙將向全場景智慧交互、多模態感知融合、智慧互聯及高精度傳感方向發展,實現千人千面和千車千面的高品質座艙體驗。他希望通過行業共創共享,構建萬物互聯汽車生態體系,共同推動智能座艙技術創新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多行業內人士強調,智能座艙的進化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表。侯福深表示,智能座艙保障駕乘人員安全永遠是第一要務、第一準則,需要實時準確監測車輛內外人員和環境的狀態,預警潛在風險,同時注重功能的科技感、實用性與安全性并重,避免功能堆砌和盲目求新求異帶來的安全隱患。周煒也呼吁,行業共同篩選和優化營運車輛智能座艙功能,屏蔽影響安全的特殊功能,確保智能座艙在交通運輸中發揮更大作用。
國內新能源車型智能化領先
當前,智能化體驗已成為影響潛在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重慶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依據《汽車智能座艙智能化水平測試與評價方法》標準,選取11款新能源車型進行了測試。在大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公維潔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智能化水平研究成果。
記者了解到,根據2023年5月公布的《汽車智能座艙分級與綜合評價白皮書》,智能座艙分為5個等級,分別是:CL0功能座艙、CL1感知智能座艙、CL2部分認知智能座艙、CL3高階認知智能座艙、CL4全面認知智能座艙。當前,部分車型智能座艙處于CL1階段,少部分處于CL2階段,而CL3預計2027年開始逐步出現并普及。上述測試主要選擇的是CL2車型,還有少部分是CL1。
研究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功能配置和用戶體驗方面整體達到良好水平,國內新能源車型在智能化水平上具有領先優勢。其中,感知能力處于一般水平,交互能力處于良好水平,服務能力處于優秀水平,互聯能力處于良好水平。
不過,智能座艙在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信息不夠準確、交互不夠流暢便捷等痛點,在產品功能和性能方面仍有改進空間。多位與會嘉賓擔心,隨著功能不斷增多、不斷迭代,智能座艙會否出現隱形安全風險,例如信息安全、數據安全,乃至財產安全、人身安全隱患等,這些都需要不斷加強防控。
侯福深表示,汽車智能座艙產業的發展當前還處于“塑形期”。對于未來,他建議:一是加強底層關鍵技術突破,努力夯實智能座艙產業發展數字底座;二是深化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提升智能座艙交互新體驗;三是要著力構建開放合作生態,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四是秉持安全至上理念,保障駕乘人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