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樂道fellow在L90預售價發布之后第二天在跟我預約試駕時說到的「幸福的煩惱」。半個月前,在一場在蔚來罕見的長達3小時的預售發布會后,樂道L90這款產品開始展現出了和小米YU7一樣的爆款潛質。
在7月31日晚的樂道L90上市發布會上,電池租用方案最低17.98,整車購買頂配Ultra版本不超過30萬的價格,再次「掀翻了」新能源大三排SUV的旗艦車型們動輒四五十萬的售價水平。
樂道的訂單這次是不是真的「爆了」我們暫且不談,但價格是真的「掀桌」了,更關鍵的是,樂道L90做了很多蔚來還沒做過的事,也堅持了那些蔚來一直堅持在做的事。
這樣一款產品究竟是如何從零到一打造的?面對「大家庭」這個已經有明確答案的市場,樂道L90如何破題?甚至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如何卷價格、卷價值?我們還是回歸產品本身,與樂道L90產品體驗負責人徐菲聊了聊,嘗試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前備艙」這個夢,為了用戶必須做
樂道L90身上用戶記憶點最深的功能一定是「前備艙」,但顯然,這個「前備艙」不只是多了個配置這么簡單。
談到設計前備艙最早的想法,徐菲坦言「這是從用戶來的」。樂道前期用戶調研的最大反饋「很多的六座車,常常被迫當四座車使用」,核心的原因是后備箱空間不足——坐得下放不下,有些用戶在后備箱像摞積木一樣堆砌行李,打開的時候非常擔心會「散落一地」。
所以在L90在立項之初,樂道就思考為用戶創造一個前備箱,且有一個很激進的空間要求:滿足六人的行李需求,包括小朋友的嬰兒車等特殊行李,這也是它從「箱」變為「艙」的最大不同。
甚至在2023年5月正式立項L90的時候,樂道產研團隊和李斌匯報的時候就強調說「要做一個比后備箱更好用的前備箱」,李斌非常重視這樣的用戶需求,也為這個需求的落地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夸張一點的說,這也正是當下市場缺少的用戶思維最好體現。
作為一個純電家庭大三排SUV,相比市面上主流的增程產品有一個天然的技術優勢:節省了增程器、油箱、管路等一系列空間。在產品設計之初,這些節省下來的新空間樂道毅然決然的選擇給到了「前備艙」,這是電動車極致純電架構的巨大壁壘和優勢。
但即便是選擇了「前備艙」,樂道L90的造型仍然還有不同的選擇,一面是偏向大氣純正的SUV造型,另一面是偏向短前懸且短前艙的MPV或其它新形態的造型。
看似是糾結的選擇,但徐菲表示「在這一點上團隊一開始就沒有一絲猶豫。」樂道選擇站在「市場的普適性」和用戶需求一邊,「我們不希望做一個MPV或者新形態,而是打入中國用戶最喜歡的,用戶最多的這樣一個市場去,不是去教育用戶,而是適應和滿足用戶的需求」。
但從一個好想法到一個好產品之間,卻有著巨大的鴻溝。
在研發工作的開始徐菲就深知,作為一個從未實現過的挑戰,工程研發的過程中會產生太多「拒絕的理由」。「大家但凡有一點動搖,前備艙可能就妥協變形,甚至可能就沒了。所以大家都是以這個空間目標來思考問題。」
看似簡單的「前備艙」,背后是安全策略的調整、熱管理系統的挑戰,還有空間的平衡。更重要的是,為了更方便放置物品,也擴大容積,L90的前備艙設計了更低的開口,這也為工程和造型設計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于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前備艙的挑戰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為了實現更低的前備艙開口為例,L90的前進氣面積減少了20%,這個數據看似不高,但對整車熱管理的挑戰非常大。「從整個熱管理模塊,包括系統,然后到整車層面,其實這件事就攻堅了兩個多月,然后做了這個好幾十輪的虛擬仿真。」徐菲說到,核心就是優化進氣的流程,提升進風的效率,包括冷媒的性能提升。甚至細節到「冷媒的流道就優化了大概20處,做流阻的降低。」
那這么酷的前備艙,難道有沒有作業可以抄嗎?
(LucidGravity的前備艙)
在海外尤其是美國市場,已經可以看到LucidGravity、福特純電F-150Lightning、Cybertruck等一些產品已經有了大前備艙的車型,看起來似乎「直接拿來用」就行。
(福特F150-Lightning的前備艙)
但徐菲直言,「樂道并沒有什么作業可抄,甚至大家可以抄樂道的作業」。原因很直接,因為各國的法規不同,中國需要更多對行人保護的碰撞法規等一系列要求,所以前備艙的很多設計依舊是要從零到一的完成。
(樂道L90的前備艙)
因為前備艙「這碟醋」,才有了將49個部件合為1個的自研熱管理集成模塊(ITM),有了將8.8m管路整合到一個A4紙大小的模塊中的創新流道板設計,有了30.5°斜置的前端冷卻模塊、全新設計偏置式空調箱、自研小型化同軸前電機……等等超200+前端零件緊湊化重構的優化設計。甚至是下移的4D毫米波雷達位置,還要反向優化算法。
預售發布會上,李斌曾介紹樂道L90是如何用技術「擠出」這樣的大空間,其中不乏很多蔚來十年來積累的技術創新。更是將產品上的技術創新轉化為了「空間語言」,例如自研的智能保險絲=節省8.4升的空間,前端模塊重構=騰出90升空間,49合1的自研熱管理模塊=騰出50升空間等等。
這些動作的背后,是樂道產品的極致哲學,真正將家庭大三排SUV里原本就屬于純電產品的「空間優勢」,推到極限,壓榨到極致。
極致的空間壓縮也帶來了新的優勢——輕量化,或者更準確的說它與產品的輕量化「殊途同歸」。
「體重秤」的紅燈,一直在亮
預售發布會上,李斌拿出了對比表格,直言樂道L90可能是輕量化水平最高的大三排SUV。而表格的橫軸上,明晃晃的列著理想L9、問界M9、寶馬X7,甚至還包括當時理想即將上市的i8等十一款類似尺寸級別的車型。
這引爆了用戶們關于「輕量化」的討論,更是引得理想汽車產品線負責人@老湯哥Tango連發多條微博,舉例了一系列增重配置,包括「二排兩把零重力旋轉座椅,增加重量約50+kg;前排電關門,增加重量約5.8kg;17寸二排屏幕改21.4寸屏幕,增重約2kg……」,核心表達「輕量化」與「車身重量」不能「不講功能配置,不講性能目標」。
甚至廣發英雄帖,「覺得哪個工程師減重最牛的,能干個100kg的,減配置,減性能不算啊,簡歷給我,我保證直接簡歷給廠長,薪資至少可以double。我幫你談..」
而后樂道也第一時間發布了「300kg,這「體重」怎么減?」的推文,似乎有回應的意味。不僅詳細介紹了輕量化的眾多參數成果,包括專業的「車身輕量化系數2.12,白車身的重量僅433.8kg。比同級增程車型優化20%左右。」還在文末闡述了「既懂「輕量化」,也懂「增重」」,列舉了一系列樂道L90的產品力配置。
談到樂道L90如此優秀的「輕量化」,徐菲表示這也是一路「掛紅燈」艱難走過來的。
「實際上對L90提出的重量目標是非常苛刻的,基本上每過一個產品的閥點(指的是汽車研發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或決策點),重量都基本上是在掛紅燈,但從沒有為此妥協,調整目標讓它轉黃,比如稍微放個30公斤,沒有的,這是我們比較執著的地方,這導致我們經常評估一個東西,它的重量都會按克算的。」
徐菲補充說,「如果只靠配置做輕量化,我覺得那不叫輕量化,那個叫「減重」,因為輕量化這個詞其實是個科技的代名詞,代表著一個公司的工程技術能力,而不是重量的代名詞。」
樂道與理想的輕量化探討,是英雄所見略同,也是證明了「輕量化」對于駕駛操控、制動性能、舒適乘坐、耐久性能、續航能耗、乃至碳排放,都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輕量化、極致的集成化,再加上蔚來積累已久的三電研發能力,也讓樂道L90突破了大三排SUV的純電能效的「歷史難題」。也因為「輕量化」,才能夠讓產品放開手去實現更多領先的產品力。
L90的「刀法」,切在了哪兒?
一方面,樂道的種種產品技術成果離不開蔚來的躬身入局,另一方面,樂道如何才能在「蔚來旗下品牌」的光環下,成為有自己鮮明特點的樂道?
樂道L90的答案是:大家庭的體驗。「一個真正地解決了大家庭出行痛點,同時創造大家庭出行向往的產品。」產品體驗負責人徐菲試圖用一句話闡述樂道L90的產品定義。
這一點也體現在樂道與蔚來的合作模式上。因為服務用戶群體的不同,樂道有自己完整的產品體驗、工程團隊和設計團隊。但蔚來也有很強的中臺團隊來支持樂道智能化、電動化的等一系列的底層技術,甚至是整車部分,例如后電機,都有高度的共享,在研發階段一直保持了高度協同,還有包括樂道「生而成熟」的換電網絡布局,以及蔚來工業生產團隊的體系能力。
蔚來和樂道兩個品牌各自有明確的目標用戶群,蔚來興業,樂道宜家。大家都有明確的、針對用戶核心出行和用車場景的核心需求和取舍。
基于這樣的思考邏輯和原則,樂道L90會為目標用戶的核心需求設計更多對應匹配的配置和功能,而不是純粹以價格來劃定產品的配置清單。
于是,網絡上「沒錢才買樂道,有錢就上蔚來」的言論不攻自破。徐菲個人也不認同這個觀點,他認為用戶有自己的預算,其實考慮的是能買到的最大化價值,例如買到一個最適合大家庭出行,還能兼顧社交需求的高用戶價值產品,用戶就會覺得這個產品好,這不代表用戶有什么樣的高低之分。
樂道L90的預售價是這次引爆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甚至已經讓「斌哥」秒變「斌神」。在這個已經瘋狂內卷多年「價格為王」的市場,產品定義的精準、蔚來十年技術積累和創新,是樂道L90產品力或性價比的關鍵。「得益于中國產業鏈的能力和工業化能力,堆配置容易,但一味的堆料,肯定不是好產品的最優解。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通過產品定義,把可能潛在沒必要的成本降下去。」
樂道L90沒有選擇「后輪轉向」是基于產品的綜合取舍考量,雖然大車需要「轉向表現」,但這與樂道整個空間效率有非常大的沖突,影響了用戶最核心的需求。其次,樂道選擇通過一種更聰明的方式解決問題,用蔚來自研的軟件能力來實現「智能敏捷掉頭功能」。
「我對工業產品是有非常大的敬畏之心,包括工程開發,這是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體系化工程,如果想不清楚,隨便動一刀,那其實就會產生龐大的連鎖反應。」
徐菲解釋說,「如果沒有砍掉「后輪轉向」這一刀,會導致后排空間變差,那是不是可以提升車高,來保證頭部空間,那也許又導致迎風面積變大,續航能力又變差了,那再增加電池容量來對沖……最后用戶可能花了更多的成本來買車,但核心是用戶他需要的到底是配置本身,還是他背后的體驗,這件事一定要想清楚。」
同樣的思考下,樂道L90身上另一個精準的產品刀法竟然體現在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后備箱上。
在「前備艙」做到足夠大時,樂道還對三排空間與后備箱空間的沖突中做到了很好的取舍。用空間組合的能力,來確保用戶遇到出行場景或者露營場景時,依舊有個靠譜的后備箱空間,做到了「6人10箱無壓力,前后都能裝行李」的表現。
在技術發布會上的種種參數之外,樂道L90不是缺乏細節的,反倒是充滿細節體驗的。不僅是前備艙貼心的水杯放置點,還有小到零重力前排座椅移動位置,揚聲器的造型強度,甚至是不影響橫向空間的三排手機槽等等。
樂道L90似乎一改市場上傳統的競爭打法,并不是強調對標,或用堆料的方式去實現突破,而是通過產品定義、產品細節的打磨,包括完整的工程能力、技術創新,去實現高性價比與好的體驗。
從「秀肌肉」到「綜合運動表現」
運動表現(SportPerformance),是指人們參與某項運動的具體身體素質的「集合展現」,這包括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心理狀態以及他們在特定運動項目中的綜合表現能力。
在如今的汽車行業中,「秀肌肉」的車企比比皆是,但真正注重「運動表現」的車企似乎少的可憐。
在經歷了行業瘋狂內卷三年后,汽車產品的配置日益趨同,當車企們秀的「肌肉」都是同一塊時,視覺疲勞與無趣也在行業中蔓延開來,「什么火做什么」的簡單思維也無奈的成為了活下去的法寶,甚至用簡單策略的價格戰來搶占用戶,忽略了內功的修煉。
特斯拉一直被詬病調侃為「毛坯房」,沒有很多花哨的配置來「秀肌肉」,但它在產品力的「運動表現」上似乎很少輸過,以至于在中國市場卷了多年后,它依舊依靠「核心爆發力」的強大持續的征服用戶。
樂道L90的「恰逢其時」,終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專注于「運動表現」的參賽選手。從練肌肉,到練核心爆發力,再到每一個細節的增強,才最后有了一款優秀的極具競爭力的產品誕生。這也許才是這個逐漸無趣的汽車產品浪潮中,值得挑戰的新對手。
樂道,這回聽勸了?
從改變發布節奏的「提前囤車,上市即交付」,以及預售發布后就有近600臺試駕車抵達140座城市展廳與門店;到摒棄「套殼思路」區別于蔚來的全新設計,讓創新的前備艙與「冰箱彩電大沙發」完美融合;再到蔚來與樂道資源整合,共享售后體系、優化換電網絡以及內部銷售團隊的互推。
但當我們看到蔚來從2018年以來不斷推動的換電技術熬過「質疑期」,用全情投入的大基建換來的用戶認知改變;看到蔚來十周年內部信中推動的深度經營改革,推行CBU(基本經營單元)機制,即所謂的「每一分錢投入都要聽到回響」;看到蔚來始終尊重原創的堅持,持續且巨大的研發投入,以用戶體驗為主導的產品設計。
如今找回節奏的樂道L90似乎更像是蔚來「結硬寨、打呆仗」的結果。
從「蔚來旗下品牌」到如今「更懂中國家庭用戶」的樂道,樂道L90開始用產品訴說屬于自己的故事。它一頭扎入被增程產品占領的純電大三排SUV市場,試圖以技術產品優勢打破家庭市場的固有認知,同時它也肩負著蔚來體系突圍與破局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