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和投資熱潮的背后,一個關鍵事實其實被忽視了,那就是:許多看似自主運行的機器人實際上需要人類遠程操控才能可靠運行。
今年3月,英偉達CEO黃仁勛在旗艦客戶大會上展示了一款受《星球大戰》啟發而開發的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聽從指令移動到指定位置,贏得觀眾熱烈掌聲。但據一篇博客文章透露,這款機器人實際上由“幕后操控者”控制,人類操作員決定了機器人在演示中的移動時機和位置。
這種人機結合的運營模式意味著,許多機器人可能尚未具備在復雜環境中可靠、安全地獨立工作的能力,遠程操作員目前是確保機器人平穩運行的關鍵一環。
然而,這種人機協作并非權宜之計,而是通往更高階自動化的必經之路。機器人公司正利用人類操作員在遠程控制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訓練AI模型,以期最終減少對人類的依賴。
機器人演示背后的“提線木偶”
高科技公司引人注目的產品演示,往往是塑造公眾認知和投資者信心的關鍵時刻,而在機器人行業的展示中,人工遠程操控正成為一種“公開的秘密”。
特斯拉去年10月在洛杉磯舉辦的robotaxi活動中,人形機器人Optimus為客人提供飲料、跳舞和互動。馬斯克宣稱這些機器人未來可以“當老師、照看孩子、遛狗、修剪草坪、采購雜貨”。但當客人詢問機器人是否自主運行時,操作機器人的人類員工通過機器人回答:
“我不是完全自主的,目前由人類協助操作。”
機器人專家指出,業界已形成一種慣例:如果演示視頻中的機器人確實是自主運行,公司通常會明確標注“自主”(autonomous)字樣。例如,初創公司Skild AI本月早些時候展示其AI軟件操控人形機器人時,就在視頻中全程用文字注明,機器人翻越障礙物的動作是自主完成的。
這暗示著,那些未加注明的演示,很可能有人類操作員的參與。
全球化的遠程操控網絡
人工介入起初看似一種技術尚未成熟的權宜之計,但如今已演變為機器人公司獲取高質量訓練數據的核心手段。
遠程操作的首要功能是處理機器人無法應對的“疑難雜癥”。為Uber Eats提供送餐機器人的初創公司Avride表示,其機器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過高的路邊石。
公司送餐機器人負責人Roman Nefedov稱,當機器人遇到這類障礙時,它會意識到自己被困住,并能“請求幫助”。此時,遠程操作員會接入機器人的攝像頭,觀察現場情況,然后手動操控機器人繞開障礙。這些問題地點隨后會被標記在地圖上,相關視頻信息則被用來訓練AI模型,以期未來能自主處理類似情景。
同樣,Alphabet旗下的Waymo在完成新城市的地圖繪制后,其車輛可以實現車內無安全員的行駛。但如果車輛遇到無法識別的特殊路況,例如一個形態異常的建筑工地,遠程支持團隊的人員可以提供指導。
如今,初創公司們正愈發坦誠地將遠程操作視為一種戰略。
送餐機器人公司Coco Robotics的首席執行官Zach Rash表示,遠程操作曾是機器人公司“有點禁忌的事情”,外界會認為“你在假裝自動駕駛”。但他指出,操作員的干預不僅是后備方案,其本身就是在訓練機器人。例如,操作員導致飲料傾灑的動作數據,可以被用來訓練AI,從而優化機器人的移動方式。
通往完全自主的漫長道路
盡管人類操作員在當前階段不可或缺,但機器人行業的長期目標依然是實現更高程度的自主化,最終讓一名操作員可以監督多臺設備。
Ultra Robotics的首席執行官Jon Miller Schwartz認為:
“要讓機器人一年到頭、每周七天都能可靠地運行,我們將需要人員進行監督。”
即便是技術領先的Waymo,也保留了遠程人工干預的環節,部分公司甚至從100%遠程遙控起步。
成立七年的汽車租賃初創公司Vay,并非讓客戶上門取車,而是由遠程“駕駛員”將汽車開到客戶指定地點。Vay在拉斯維加斯的員工坐在由多個電腦屏幕組成的駕駛艙內,通過桌面方向盤操控著城市另一端的汽車。
Deft Robotics的創始機器學習工程師Gaurav Sethia表示,即使機器人能在80%的時間里自主工作,但對于許多工業場景而言,這還不夠可靠。遠程操作員恰好能填補剩下20%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