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邁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伴隨私家車主流化與用戶需求多元化,行業亟需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躍升,讓充電服務從“能用”邁向“好用”。
截至2025年9月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突破1800萬臺,同比增長54.5%,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充電服務網絡。但隨著私人乘用車成為充電市場主力,用戶需求從“能充電”向“充好電”“好充電”加速升級,行業也面臨競爭加劇、技術迭代、服務不均等新挑戰。
9月27日-29日,2025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在合肥成功舉辦。其中,“充電服務品質提升”主題論壇以“從‘充得上電’到‘充得好電’”為核心主題,匯聚政企學界嘉賓,從標準構建、技術創新、人才運維、生態協同到全域拓展,全方位探討充電服務高質量發展路徑,為行業轉型提供清晰指引。

中汽研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樊彬,科技副總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大功率充電專委會(籌)主任趙昱輝,上海洲際通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邊揚,眾鏈數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丁微,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何剛,陽光新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充電站業務部生態合作總監馬新甜,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充電生態總監盧坤, 深圳市科華恒盛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總監樊志強,安徽能通集團科大能通子公司總經理馬田雨,江西驢充充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李濤,武漢合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市場管理部總監何騫,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商務合作促進部主任牛方鑫出席活動并作主題演講;中國充電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主持論壇。
標準先行:
搭建品質充電的“度量衡”
行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統一、科學的標準體系。中國充電聯盟推動的“充電場站星級評價體系”,正是破解當前充電服務“重建設、輕運營”難題的關鍵抓手。樊彬在論壇上詳細解讀了這一“星標準”的核心框架與實踐成果。
樊彬表示,我國充電設施雖呈指數級增長,但布局不均、維護不到位、設備陳舊等問題仍突出,消費者對充電體驗的抱怨尚未完全緩解。基于此,充電聯盟聯合行業機構于2023年啟動星級場站評價標準制定,2024年正式發布,2025年完成修訂并接近尾聲。修訂后的評價體系以“安全合規”為基本要求,涵蓋運營效率、服務便利、綠色低碳三大核心維度,設置100分基礎分與5分加分項,其中90分及以上為五星級場站,同時新增四五星級場站專項要求,并鼓勵適度配置大功率充電設備。

中汽研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副總工程師樊彬
在落地層面,星級評價已形成“提交申請-材料初審-專家評審-現場抽檢-證書頒發”的全流程機制,每兩年進行一次復審,確保標準剛性執行。2024年以來,首批23家企業的44座五星場站、第二批28家企業的145座星級場站已先后授牌,第三批70家企業的266座星級電動汽車充電場站在此次主題論壇上完成正式授牌。
更重要的是,該標準已實現與地方政策、市場資源的深度聯動:上海、成都、吉林等地將星級結果納入充電場站補貼參考;與支付寶合作打通充電補貼、品牌宣傳通道,與百度、高德地圖對接展示星級標識,讓用戶快速識別優質服務;同時探索與保險企業合作,基于星級評價優化場站保費,降低運營風險。
如果說星級評價是“服務標尺”,那么大功率充電標準的推進,則是解決用戶“充電慢”痛點的“技術羅盤”。論壇現場,仝宗旗宣布“大功率充電專業委員會(籌)”啟動,并介紹了專委會的核心使命——落實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關于促進大功率充電設施科學規劃建設的通知》要求,聯合車企、運營商、樁企等產業鏈主體,推動技術創新、標準統一與場景示范,助力2027年全國大功率充電設施超10萬臺(套)目標實現。

中國充電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
趙昱輝用一組數據揭示了大功率充電的緊迫性:“截至2025年6月,全國充電設施總量1610萬臺,但額定功率大于250kW的公共充電樁僅13.7萬根,占比僅3.29%;而90%的用戶在公共充電場景中會首選超快充,75%用戶傾向選擇120kW以上設備,當前市場供給與用戶需求存在顯著差距。”

極氪科技副總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EO、
大功率充電專委會(籌)主任趙昱輝
針對這一矛盾,浩瀚能源已先行探索五年:2021年布局首根360kW超快充樁,后續迭代至600kW、800kW,2025年推出全球首個單槍兆瓦級(V4)產品,峰值功率 1.3MW、單槍峰值電流1300A,目前已在杭州、深圳落地兩座兆瓦站。截至2025年8 月,浩瀚能源聯合生態伙伴布局超快充樁超5100根,接入第三方充電槍155萬把,覆蓋全國337座地級市。與此同時,浩瀚能源計劃2026年實現超快充樁保有量超1萬根,2027年建成3000座自建站、15000根自建樁。
趙昱輝同時表示,大功率充電專業委員會專委會將以“開放、共享、協同”為原則,一方面推動超充網絡從核心城市向縣域延伸,另一方面加速技術普惠,同時推動設備可用率不低于98%,讓“充電比加油快”成為常態。
技術破壁:
筑牢品質服務的“硬支撐”
標準為行業劃定方向,而技術創新則是將“品質藍圖”轉化為“用戶體驗” 的核心載體。論壇上,多位企業嘉賓分享了在大功率充電、光儲充協同、智能適配等領域的技術實踐,展現中國充電設備企業從“跟跑”到“領跑”的轉型。
何剛以“專注充電十年”的經驗,闡述了技術如何定義“高品質充電”。“我們理解的高品質,既包括產品穩定性,也涵蓋用戶交互的智能化。” 何剛介紹,科大智能從家充樁與超充樁兩大產品系列切入,2025年充電樁出貨量預計突破百萬臺。在技術細節上,科大智能自研電源模塊,通過磁集成、寬禁帶半導體技術,使小直流產品效率較行業主流水平提升近2%,既為用戶省電,也降低設備噪音;首創指紋識別充電槍,解決兒童誤操作風險;開發V2G雙向充放電技術,在上海園區實現“谷時充電、峰時放電”,讓充電從“消費”變為“收益”。
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總經理何剛
針對商用車、重卡等大功率補能場景,科華帶來了400kW至5MW功率段的“高質量兆瓦超充解決方案”。“商用車干線物流場景對補能效率要求極高,科華的雙槍600A、2000A液冷終端,可實現‘充電五分鐘,行駛百公里’。”樊志強強調,科華的技術優勢體現在“全流程自研”與“場景適配”:一次充電成功率達99%,設備平均故障率低于行業30%,通過雙網雙探技術實現設備在線率超 90%;創新“功率柔性分配算法”,摒棄“先到先得”模式,實時匹配用戶需求與輸出功率,提升30%功率利用率;推出“智能超配方案”,在不增加硬件的前提下,使充電樁額定功率可超配箱變容量1.2倍,大幅提升箱變利用率。

深圳市科華恒盛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總監樊志強
當大功率充電成為趨勢,如何平衡其與電網承載能力的矛盾?陽光新能源給出了“光儲充一體化”的答案。“當前充電場站電費占比達80%,若盲目疊加光伏、儲能,無法真正降本,必須通過全棧自研實現協同優化。” 馬新甜指出,陽光新能源依托光伏、儲能全球第一的技術積累,打造“集立方(高效發電)、林立方(智能尋優)、融立方(場景融合)”三大技術底座,通過場站級EMS與AI算法,以15分鐘為單位動態調整充放電策略——在光伏發電高峰時優先儲電,電價高峰時釋放儲能,既緩解電網壓力,又提升場站收益。

陽光新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充電站業務部生態合作總監馬新甜
何騫則從“全場景適配”角度補充了技術實踐。“不同場景對充電設備的需求差異極大,比如礦區需要防爆充電樁,園區需要V2G功能,物流港需要高功率補能。” 何騫介紹,合智數字深耕充電行業十年,已形成7kW至2400kW全功率段解決方案,覆蓋MAKA防爆充電樁、MCS/CCS多標準終端、機械臂自動充電等細分場景。同時,企業開發柜級EMS系統,可實時監控液冷一體柜、儲充微網狀態,通過OTA升級快速解決設備適配問題,避免因技術迭代導致的設備淘汰,降低運營商成本。

武漢合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市場管理部總監何騫
運維提效:
打通品質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三分建設,七分運維”,充電服務的品質穩定,離不開專業、高效的運維體系。當前行業面臨運維人才短缺、服務流程不透明、故障處理滯后等痛點,論壇嘉賓圍繞“人才標準化”與“運維智能化”,分享了破局思路。
邊揚直指運維行業的核心矛盾:不是缺人,而是缺經過標準化培訓的專業人才。 為解決這一問題,充電聯盟聯合行業機構于2024年初制定《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運維管理規范》團體標準,構建“一要求、兩規范、三應急”的運維框架,并配套“統一人員、統一師資、統一課程、統一流程” 的四維培訓體系。

上海洲際通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邊揚
邊揚介紹,培訓課程分為初、中、高三級實訓,覆蓋充電規劃、建設、安裝、運維全環節,同時對接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四級證書體系,學員訓后納入充電聯盟公共服務平臺人才庫。截至2025年8月,已在上海、浙江、安徽等15個省份設立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培訓基地,搭建包含“云課堂”“AI 問答”功能的線上學習平臺,實現“隨到隨學、即學即考”,推動運維服務從“誰都能修”向“持證上崗”轉型。
AI技術的應用,讓運維從“被動響應”升級為“主動預判”。馬田雨提出“AI 驅動充電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我們為每臺充電樁建立‘數字孿生檔案’,覆蓋規劃、生產、安裝、運維、退役全環節,讓管理更精準、高效。”在運維階段,AI通過群管群控實現電網調峰響應——當電網需要削峰時,充電樁可反向放電;通過分級維護體系,L1級遠程解決簡單軟件故障,L2級智能派單處理現場問題,L3級返場維修復雜故障,配合模塊化設計,大幅縮短設備停機時間。同時,AI還能分析退役設備數據,反哺產品設計,提升下一代設備的可靠性與可循環性。

安徽能通集團科大能通子公司總經理馬田雨
據悉,科大能通目前已擁有100余項研發專利,產品通過3C、CE、UL等國際認證,遠銷20余個國家,其打造的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已實現與主機廠的全流程打通,從下單、安裝到運維、對賬全程數字化,在私人樁領域處于行業領先。
何騫則分享了合智數字的“智售后”平臺實踐,破解“故障處理慢、流程不透明”痛點。“傳統售后需要人工記錄故障、派單,工程師到場后才判斷問題,整個過程至少15分鐘。” 何騫介紹,“智售后”平臺通過公眾號、WEB端實現報修閉環:AI實時監控設備狀態,發現故障后自動推送報警信息,預判故障點與所需配件;工程師通過平臺接收工單,到場前即可準備好工具與模塊;維修完成后,AI自動生成服務報告,無需人工手寫。該平臺將故障處理時間壓縮至2-3分鐘,設備恢復效率提升80%,同時實現服務全流程可視化,讓運營商與用戶實時掌握進度。此外,合智數字還連續在湖北開展電動車與充電樁運維培訓,推動直流樁運維人才專業化,填補行業技能空白。
生態協同:
構建品質升級的 “共同體”
充電服務品質提升并非單一企業的“獨角戲”,而是產業鏈上下游的“大合唱”。論壇嘉賓從平臺賦能、金融保障、AI 交互等角度,展現如何通過生態協同,實現“1+1>2”的品質增值。
中國充電聯盟開放服務平臺,是生態協同的核心載體,該平臺由眾鏈數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運營,據丁微介紹,平臺定位為 “覆蓋全行業的數智化綜合服務平臺”,核心是打通“人-站-數”全鏈路資源,構建“開放共享、數智驅動、生態共贏”的體系。

眾鏈數智(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丁微
平臺主要包含四大功能板塊:“深度數據” 匯聚國家能源局等權威數據,開發數據產品支撐政府決策與企業戰略;“場站中心” 提供運營診斷、星級場站數字化申報服務,助力運營商科學布局;“人才服務” 板塊實現企業崗位發布與求職者精準匹配,并對接運維培訓資源;“資料中心” 整合行業標準、政策解讀、技術文檔,為從業者提供知識庫。截至2025年8月,平臺試運營三個月已吸引十余個省級行業協會加入,未來將進一步推動充電接口、通信協議、數據格式的標準化,提升設施通用性與開放性。
金融保險的創新,為行業抵御風險、穩定運營提供保障。盧坤介紹到,中國平安財產保險已推出“三維保障方案”,覆蓋樁企、運營商、車主三類主體:樁企面臨售后成本高、客戶信心不足的問題,平安產險提供“延保+維保+運營中斷補償”服務;針對運營商受服務費內卷影響,盈利難度大問題,平安產險推出“財產+運營+服務”保障,包含財產險、充電券補償、場站巡檢,提升運營穩健性;車主擔心V2G應用中的電池衰減,平安產險推出電池衰減補償產品,發生問題由保險兜底。

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分公司充電生態總監盧坤
據悉,平安產險已與全國330個城市、2100個縣域的93萬個充電樁聯網,通過“平安好車主”APP 整合養車、代駕、年檢等車后服務,既降低行業風險,也增強用戶黏性。
AI技術則為服務注入“溫度”,讓品質從“功能達標”升級為“體驗優質”。會上,李濤分享了“最懂用戶”的產品邏輯:“消費者可能不為技術溢價買單,但會為情緒價值付費。”

江西驢充充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李濤
據李濤介紹,驢充充以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起家,目前服務6500萬用戶,運營13萬中小運營商,日均充電訂單超200萬單。為應對海量用戶的服務需求,企業融合DeepSeek、通義千問等多模態大模型,實現70%的客服電話獨立接聽率,2500個日均呼入僅需少量人工坐席;開發AI運營系統,為中小運營商提供選址、定價、運維的智能建議;AI稽查功能實現服務錄音全量質檢,避免違規用語。即將發布的第四代“黑鉆系列”充電樁,將搭載智能語音助手“小驢”,實現“喚醒即充電”,同時支持充電語音播報個性化設置,讓補能過程更具人性化。
充電服務品質的價值,不僅局限于乘用車補能,更在全域電動化場景中展現出廣闊潛力。會上,牛方鑫講解“全域電動化”理念,為行業發展開辟了新賽道。“全域電動化,是在區縣、港口、礦區、物流園區等相對獨立區域,實現乘用車、商用車、船舶、工業機械的全面電動化,構建‘綠電供給-消納-調控’的閉環。”牛方鑫介紹到,這一模式已在國內落地見效;在海外市場,全域電動化同樣是“藍海”。

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
商務合作促進部主任牛方鑫
“出海不能單打獨斗,要與中建、中鐵、中交等央國企深度綁定。”牛方鑫建議,國內企業可依托ABO、BOT、EPC+O 等靈活模式,將充電設施、技術標準、運維服務打包輸出,既解決當地基礎設施短板,也降低匯率、維保等風險。
從標準構建到技術突破,從運維提效到生態協同,再到全域拓展,中國充電服務行業正以系統性變革,回應“充得好電”的用戶期待。未來,當每一次補能都成為“安全、便捷、高效”的體驗,充電服務不僅將徹底破解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痛點,更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雙碳”目標實現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