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車為主導的時代,“一年推出小改款車型,五年進行車型大換代”是汽車行業默認的發展節奏;但進入電動化時代后,“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換代”成為行業主流趨勢,部分品牌甚至對同一車系采取激進策略,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便推出三款新車型。
“中國汽車企業推出新車型的速度令人驚嘆,僅需傳統汽車制造商一半的時間!” 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曾如此感慨。
技術迭代是行業邁向進步的重要信號,但伴隨產品快速迭代,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部分車主在購置新車后不久新款車型便宣告上市,新車不僅價格下調,配置還更為豐富。這使得剛到手的車輛瞬間貶值,讓車主陷入“被淘汰”的失落之中。
而汽車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一邊加大新車推出力度,采取“海量上新”的策略,一邊又不斷壓低價格搶奪市場。部分企業一年之內推出的新車型數量可達十幾款乃至幾十款。然而忙碌過后卻發現,其中真正能夠實現銷量突破、為企業帶來盈利的爆款車型卻寥寥無幾。
在9月13日的泰達汽車論壇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更是指出,隨著行業降成本壓力加大,個別車企三元催化劑貴金屬用量明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排放風險大大增加。“降成本不能降環??冃?,減費用不能減公眾的健康福祉。”李天威說。
車降價了,老用戶高興不起來
降價爭奪市場,依舊是車企的不二法寶。
9月10日正式開啟預售的新一代智己LS6起步價直接定在了19.79萬元,要知道,現款在售的智己LS6起步價可是23.99萬元,相當于直降4萬元。9月1日,特斯拉Model 3長續航后輪驅動版宣布降價1萬元,此次價格調整距離其8月12日上市尚不足一個月。
A級車市場的價格競爭更是進入“白熱化”階段,多款合資主流車型通過官方降價、經銷商讓利等方式,將裸車價拉至歷史低位。目前,2024款新軒逸1.6L舒適版裸車價僅為5.98萬元。朗逸新銳出眾版“一口價”7.99萬元起。卡羅拉官降4.3萬元,將起售價拉低至7.98萬元。軒逸·經典車型跌破7萬元價格門檻,起售價僅為6.98萬元。
豪華品牌的降價幅度令人咋舌。8月,捷豹路虎發布海報稱,攬勝極光L廠家建議零售價調整為23.98萬元起,活動有效期從即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含),而參考原廠家建議零售價42.98萬元起,官降幅度高達19萬元。豪華品牌動輒腰斬的降價并非個案,此前定價近30萬元的豪華緊湊型SUV寶馬iX1,如今終端入門價格直接下探至15萬元區間,降幅接近50%。
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1—7月降價新車數量為106款,盡管相較于2024年1—7月共有147款車型降價的數量已經有所減少,但價格戰規模仍遠遠高于2020—2022年同期。
車型降價,這一原本被認為是讓利消費者的舉措,也開始被越來越多老車主吐槽。有車主直言,自己提車才3個月,車型就直降3萬元,手里的車瞬間“貶值又落后”。對消費者來說,汽車本就是高價值的大宗消費,誰也不想體驗“買完就虧”的焦慮。
與之相對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車企則一邊強調降本“卷價格”,一邊又在“加速迭代”的賽道上疲于奔命。
奇瑞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學用在2025汽車先鋒思享薈上披露的一組數據道盡了行業的無奈。“過去一年中國上市了約710款新車,看著熱鬧,可上市后月銷量能過5000輛的只有10%,700多款車里,僅69款能達標,更別提月銷過萬的爆款了。”李學用說。
此外,另有“易車志”數據顯示,截至2024 年,國內車企過去五年平均每年要推出1158款迭代車型,相當于每天有3.2款新車或改款車上線,車型研發周期也從之前的36—48個月,壓縮到了12—18個月。
為了跟上迭代節奏,車企不得不砸錢投入研發、調整供應鏈、改造生產線。但大量上新分散了研發資源,而頻繁“降價增配”也在不斷壓縮利潤空間,不少車企開始陷入“為了迭代而迭代”的惡性循環,經營壓力越來越大。
“不是所有改款都有必要。”有行業觀察人士直言,部分車企在競爭的裹挾中不得不增加“迭代數量”,把改款變成了換色貼標、微調內飾的“表面功夫”。就連電商平臺賣的三色貼、虛假通風口裝飾,也成了一些品牌“年度改款”的核心變化。還有車企一年搞三次改款,每次的改動也僅僅是增減座椅加熱、調整車機主題等,卻對外標榜“全面升級”。這種“為改而改”的操作,不僅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更透支著品牌信任。
汽車“快消品化”爭議
越來越快的迭代速度,越來越便宜的價格,以及越發頻繁的換車頻率,讓汽車陷入“快消品化”的爭議之中。
嵐圖汽車首席執行官盧放直言:“當前汽車行業正呈現出明顯的‘快消品化’特征,新車迭代速度加快、營銷手段不斷創新,消費者的換車周期已縮短至3—5年。”
提及“快消品”,公眾通常聯想到包裝食品、日化用品等“消耗速度快、更換頻率高” 的日常用品。這類產品普遍具有使用壽命短、消費頻次高等特點,其利潤主要依靠龐大的銷量支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以來,汽車一直是“耐用消費品”的典型代表。作為僅次于房產的大額消費支出,一輛汽車使用10年、15年的情況十分常見。消費者購買汽車,不僅是獲取一種交通工具,更是追求長期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與安全感。
盧放表示,當前市場上“快速更新、快速換車”的現象,本質上源于消費者對“新鮮感”的追求,但滿足消費者需求并不意味著要舍棄汽車的核心屬性。“真正的創新不應僅追求‘速度’。”他強調,汽車的核心價值始終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與高耐用性。汽車作為用戶的“長期伙伴”,需陪伴用戶應對各類復雜路況與惡劣環境,承擔守護用戶安全的責任,絕非“使用一段時間后即可丟棄”的快消品。
一汽奧迪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同樣認為,消費電子產品的設計使用壽命通常為3—5年,消費級芯片允許存在500PPM(即每百萬件產品中可出現 500 件缺陷產品)的缺陷率;而汽車的預期使用年限可達10—15年,車規級芯片的缺陷率必須控制在1PPM(百萬分之一)以下,同時還需承受-40℃至150℃的極端環境考驗。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正是汽車與快消品最本質的區別。
汽車行業追求創新固然沒錯,但不能忽視穩定;追求速度也可以理解,但不能忘記安全。對消費者而言,不必被“新品焦慮” 牽著走,與其追逐轉瞬即逝的 “新鮮感”,不如看重汽車長期使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與保值性。對車企而言,更該跳出速度競賽的怪圈,明白“海量上新”不如“精品爆款”,“表面改款” 抵不過 “技術深耕”。只有消費者理性消費,車企專注技術與品質,行業有完善的制度規范,整個汽車產業才能回歸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完成更優質的電動化轉型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