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什么人會買特斯拉?”多年以來,中國車企總是在用各種解題思路試圖去回答這個問題。
但事實就是,無論外界干擾因素有多少,特斯拉的我行我素就是獨得一批擁躉。從Model 3到Model Y再到Model YL,別管特斯拉推出的新車有多么同質,每次革新又有多么簡單,總能有大量中國用戶為之買單。
到了2025年的今天,還是有很多人會說,特斯拉的某些單項技術可能不是最尖端的,但它在安全、智能、性能等方面的綜合產品力,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是可以使之備受中國消費者青睞的。
面對中國品牌的狂轟濫炸,玩生態,搞補能,堆配置,拼價格,甚者打輿論戰,以不變應萬變的特斯拉堪稱“行業楷模”。銷量幾乎不受外界太大的影響。
當然,如果從企業世界觀看,特斯拉固然有著它的自我特色,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以及背后的SPace X等均能為之形成品牌護城河。可要是冷靜地去看特斯拉這幾年的產品輸出,有些圈粉的理由是不是有些牽強了?
就像,很多時候,當細節創新落在中國新創車企身上,太多人會指責說,華而不實。但到了特斯拉身上,從需要倒摳才能打開的隱藏門把手,到后來的屏幕換擋和按鍵轉向燈,便成了產品更新的觸點。用戶自適應體質上身之快,令人咋舌。
而今,隨著配置“應砍盡砍”的廉價版Model 3/Y出現在公眾視野,并可能會來到中國,雖不知道潛在的用戶群究竟又會以何種方式來看待特斯拉此刻的新車戲碼,但以目前這架勢為參考,或許,特斯拉依舊還是原來的那個特斯拉。
01當“廉價”特斯拉來到中國
今年,不比以往,本以為受中國車強勢出海,或是各地純電新車需求減緩的“照顧”,特斯拉在全球市場所遇到的銷量壓力,還是要來得更大一點。
結果,當特斯拉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生產與交付報告時,數據顯示,本季度特斯拉全球共生產純電動車約44.7萬輛;交付量達49.7萬輛,同比增長7.4%,刷新了季度交付紀錄。其中,Model 3/Y交付量為48.1萬輛,同比增長9.4%。
中國市場方面,可能是受國家補貼的深度刺激,特斯拉不僅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達到了16.92萬輛,環比增長31%,創下本年內新高,在過去的9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交付量也超過了9萬輛,單是Model Y又成了純電SUV的市場銷冠。
自9月未開始,各地出臺的購車補貼政策或收緊,或叫停,讓整個新能源車市場蒙上一層陰影,可就特斯拉而言,中國用戶的需求之旺盛,好像不怎么會因政策變化而影響到自己。畢竟,特斯拉在10月1日又宣布了會繼續實行購車優惠政策。
如此背景,當我們回到特斯拉加推廉價版車型一事上。
在特斯拉的算盤中,此舉所折射的就是其妄圖搶占大眾市場的野心。那于中國市場來說,既然中國用戶如此支持特斯拉,未來,毛坯版車型的推出就是當年BBA紛紛拿出入門級轎車一樣,試圖最大程度地圍獵那些為標而來的群體。
那么,中國用戶又是否會因此掏錢呢?
大概率會吧。上文我們就說過,特斯拉在中國用戶的購車列表中是怎樣一個存在了。既然像Model YL這樣第三排空間捉襟見肘的六座車型都能吸引大量中國用戶下單,就只能證明一個問題,特斯拉的潛客從來不會因外部環境的改變而放手。
簡單來說,想要買特斯拉的消費者,所糾結的從來都是買哪一款特斯拉車型罷了,而非其他選擇。
人人都在問,特斯拉究竟有什么魔力?是價格從不背刺用戶?是駕駛體驗冠絕群雄?是智能化配置,尤其是駕駛輔助功能遠超期待?
我只能說,因為它是特斯拉吧。在我身邊,已經不知道有多少人給出選擇特斯拉的理由是“好開”,或是“智能化做得好”這樣的答案。實則,他們中的有些人要么是第一次摸方向盤的純新手,要么是根本沒有選裝FSD駕駛輔助的理論派。什么意思?點到為止。
如今,撇開中國市場是否會繼續帶著濾鏡看特斯拉的討論,廉價版車型的加入,當市場推搡著特斯拉從“技術引領者”向“規模壟斷者”轉變時,趕在全球純電車的市場滲透率達到一個臨界值前,通過廉價車擴大用戶基數,不管是為后續FSD等軟件服務積累用戶,還是先于對手建起自己的優勢高墻,特斯拉想得還是挺清楚的。
02特斯拉何時能“祛魅”?
此刻,很多從業者的確會認為,特斯拉推出廉價版Model Y的背后,就是埃隆·馬斯克長久以來的“電動車平民化”愿景與當前市場嚴峻現實的雙重驅動。這一戰略舉措不僅關乎短期銷量提升,更影響著特斯拉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長期發展。
況且,在美國本土,隨著美國補貼政策取消形成的倒逼壓力很是巨大,為了補上那至高7500美元的個人購車補貼窟窿,對于特斯拉來說,加推廉價車型的意義還是很具象的。
作為廉價版車型,Model Y Standard已于10月7日在美國發布,售價39,990美元(約28.47萬元人民幣),計劃11-12月交付,Model 3 Stanard的起售價也降到36,990 美元,顯然都只是第一步。
依據特斯拉自己的規劃,我們無意質疑特斯拉加推新車的目的。但這一次,單就為了降價而對車型所進行的大幅減配,放在2025年的今天,要說這是常規操作,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了。
北京時間10月8日美股收盤,特斯拉下跌4.46%,市值蒸發6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30億元,在大型科技股中跌幅最甚,其實就很能說明問題。
作為一款本就不算新的車型,你能想象單是Model Y Standard這款車就從里到外能將所有你能想到的配置減光砍盡嗎?
外觀取消前貫穿式燈組、尾部漫反射燈,內在減去氛圍燈、天幕、方向盤電動調節、座椅電動調節實體按鈕、后排屏幕、座椅通風等功能,音響減至7個揚聲器,就連座椅材質也從織物+打孔皮的高級面料降低到純仿皮,車內頂棚改為織物,中控杯架的活動蓋板順便去掉……
與此同時,懸掛改為被動減震器,電池容量降低,續航降至517公里(WLTC標準)。
是的,是的,即便是這樣,整個互聯網上不乏仍有人會堅稱,只要特斯拉的機械素質還在、電耗水平不錯,這樣廉價版車型還是值得買的。
但身在中國,我更想問的是,如果這些廉價車入華,當特斯拉如此極致的優化產品還能吸引大量人群掏錢買單,主張新車的產品配置應有盡有,價格一低再低的中國車企真的看得過去嗎?
品牌溢價與配置取舍的博弈將決定市場接受度。特斯拉通過“減配保核心”策略,將品牌價值與三電技術優勢打包進低價產品,看似是明智之舉,可如此大幅度的減配,幾乎以出租車的配置水平示人,所帶來的價值攻擊也太傷人了。
說實話,即便到了今天,自主品牌占據了輿論的制高點,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產品主打性價比這條路根本就沒被放棄過。每當現在的消費者對“合資品牌不能用低配高價的思路收割中國用戶”高呼暢快時,殊不知,今天的特斯拉仍然扮演著過去合資品牌的角色。對此,也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